大明的這次科考,無疑是會被載入史冊的,這不僅是因為它創作了有史以來最多的參考人數,也因為它在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上,已經和以往的科舉範式有了根本的不同。朱雄英相信,在未來,當那個正常的新時代到來時,這次的科舉將會成為所有中學曆史考試中的一道十五分大題,闡述洪武十七年,科舉考試的曆史意義。
到時候每一個老師都會敲著手上的曆史課本說道,“這一題前年沒考,去年沒考,今年一定考,十五分,愛背不背!”
當然,有好就有壞,拋開曆史意義的問題,就當下,五千多名考生,就相應的會有三萬餘份考卷放在一眾閱卷考官的麵前,這工作量絕對會讓任何一個人感到絕望,特彆是這其中還涉及到了四書五經以外的知識體係。
為此,朱元璋又調撥了一批各部的專業官吏加入其中,同時還給每一個閱卷考官配了兩名翰林待詔作為輔佐,所以閱卷的難度終究還是沒有那麼大了。
當然,在這件事上,最不覺得困難的,就是朱家這爺孫三人,歸根究底,他們三從始至終都沒有真的把這次科考當成人才選拔的最後一關,特彆是朱雄英。
在所有的考卷完成了糊名和謄錄後,第一輪的閱卷就馬不停蹄地開始了
這一輪閱卷的目標是篩選出那些濫竽充數的學子。在每一科的試卷中,朱雄英都設有一定數量的常識性題目,如果誰連這種題目都能答錯,那就真的可以被直接淘汰了。
接著便是第二輪閱卷,這一輪閱卷不止是考官們要給各科的考卷評分,而且也是朱元璋對這些考官們的考核。
並沒有多少人意識到,這次考試不止是要對大明的學子們進行摸底,也要對這些參加閱卷的官員進行摸底。
朱元璋十分好奇,這幾個官員有誰能看明白自己意圖,並堅決執行的。
在這位大明皇帝時不時會去禮部當一下監工,過一下主考官的癮,順便嚇一嚇一眾考官時。大明的國子監正式放假了,為期兩個月。
與此同時,在科考結束後第二天發行的報紙上,不僅刊登了這次科考的題目,也用大篇幅刊登了國子監擴建和改造的消息,並闡述了國朝對國子監教育的重視和期待。
有多少人能將這則消息和這次怪異的科舉聯係起來,沒人能知道。但值得玩味的地方是,學子們在科考結束時那種愁雲慘霧的情緒,並沒有保持多久。才不過一天的時間,這群風雅之士就聚集到了秦淮河去吟詩作對,快活起來了。
對於這樣的局麵,朱家這爺孫三人自然樂見其成,很多其它的工作也都趁此大規模地鋪排了開來。
國子監的擴建和改造由工部尚書趙俊負責,但改建的圖紙卻是東宮給的。看著圖紙那所謂體育場的規劃,趙俊就是滿頭問號。…。。
擴建正堂,支堂並改名為教室他理解,將祭祀孔子的崇聖祠進行擴建,他也能理解。但這體育場到底用來乾什麼就讓他不解了,難道學子們還要操練不成,畢竟這東西怎麼看,怎麼像校場。
另一個讓他不解的點是,這次國子監的擴建,全部采取雇傭製,而非抽調徭役來完成。並且還列出了用工規定,每天,每人的工作量不得超過五個時辰,並且管一頓絕對頂飽的午餐,同時,禁止毆打工人,還硬性要求每三天結一次工錢。這種做法,他可從來沒見過,一時間還適應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