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子弟小學。
朱雄英站在這所學校的大門前,仰頭看著這塊牌匾,頗為感慨地點了點頭。
想當年,他可讀不上任何名字裡帶了個一字的學校,更彆說這所小學的牌匾還是當今皇帝的親提禦筆。
小學的整個施工過程,完全可以用隱蔽來形容,應天府上上下下,到現在為止都沒有多少人知道這所小學的存在。
除了施工過程的嚴格保密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小學的位置是在城西的一處坊市裡,而這座坊市則是新開辟出來,專供錦衣衛家屬居住的。
不過這所小學並不會隻收錦衣衛的子女入學,朱雄英目前的規劃是,醫學院太醫的子女,以後也要在這裡讀書。
比起國子監大門前還要搞一個什麼牌樓來說,大明第一所小學的大門就樸實簡單很多了,青瓦,棕門,門旁還專門設了一個帶鐵窗的小房間,房間有兩道門,連通學校和外麵的街道,門旁則掛有一個牌子,牌子上寫著保安室三個字。
隻是在這裡麵當保安的可不是退休大爺或失業大學生,而是妥妥的錦衣衛。
比起國子監的擴建和改造還需要遵守一些禮法不同,這所子弟小學朱雄英從一開始就是按照後世小學的樣式建造的。
毛驤親自為朱雄英打開了麵前的大門,大門後便是一片方方正正的大空地,毛驤原本喜歡把這裡叫做校場,但因為朱雄英喜歡說這是操場,他也就這麼跟著叫了。
靠著大門內左手邊的第一排建築,就是夥房和食堂,是一處二層高的長方形小樓,很普通的磚木結構。
朱雄英在毛驤的引導下,帶著戴思恭,周興,馬和,還有自己的常姐姐一起先參觀起了這座食堂。
“全部按殿下您的吩咐,一排一排的長條桌椅,雖然到時候用飯時可能會擁擠了一些,但一次性容納幾百個孩子絕對沒有問題。”毛驤介紹道。他是這所小學的工程主管。
朱雄英走到了取餐的窗台前,為了防止有孩子翻過去,窗台上也裝了金屬圍欄,在窗台後就是爐灶。朱雄英光是站著,就能很清楚地看見窗台後的情況。
“高度設計的不錯,個子最小的孩子也能拿到飯。”朱雄英現在的實際年齡雖然才十歲,但他的個子已經竄了起來,直觀看去,說他已經十四五歲了,也不會有人覺得奇怪。
“臣記得殿下說過,五歲的孩子就能來這裡開蒙讀書了,所以臣就把這個身高問題也算在裡麵了。”毛驤格外高興地說道。
“菜品,廚師這些,用宮裡的渠道,和醫學院一樣,我們老朱家吃什麼,這些孩子就吃什麼。”
“臣謝殿下恩典!”毛驤當即行禮,連朱雄英身邊的周興也跟著拱手行禮。
朱雄英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心虛地說道,“我們去二樓看看。”他不可能告訴毛驤,戴思恭他們,老朱家的特供飯菜安不安全,需要太醫和錦衣衛的共同監督。…。。
二樓的布置就比樓下寬敞了不少,器具也不是什麼長條的桌椅板凳,而是典型的圓桌,圓椅,畢竟是給學校的教職工用的。
“夥食不要有什麼特殊。”朱雄英說道,“跟醫學院的規則一樣,學生吃什麼,老師吃什麼,想加餐開小灶的,自己掏錢。”
聽到這的戴思恭苦笑了一下,醫學院的禦醫們,每月最大的一筆開銷就是花在了加菜上。倒不是所謂的標準餐不好吃,隻是手上有點閒錢了,自然想滿足一下自己的口腹之欲。
出了食堂後,朱雄英踩了踩腳下操場的土地,雖然被夯實了,但也容易起灰。
水泥廠的事必須加快了。他告訴自己。
“操場邊應該弄幾個花壇,種點梧桐樹上去,到時候能讓孩子們有個乘涼的地方。”
毛驤趕緊記下。
接著,朱雄英帶著眾人走進了教學樓,同樣是磚木結構,同樣是兩層結構,一層教學樓大概分出了六個教室,每個教室可以容納五十多人。
“這些座椅做得不錯,是我們自己的木匠,還是外麵的家具商人。”朱雄英看著眼前,那再熟悉不過的,帶有書箱的雙人長桌和座椅,讚許不已地問道。
“是我們自己的木匠。”毛驤回答道,“殿下您給的這些樣式圖其實都很好做。”
朱雄英點頭,思考著搞出一個教具承包商出來,一邊想,他一邊走到了講台上,拿起粉筆在黑色的木板上寫下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八個字。“黑板和粉筆也不錯。”
這兩件東西製作起來都無比簡單,也早就存在了。隻是粉筆和黑板長期以來並沒有被結合著,一起用到教育事業當中而已。
現在因為朱雄英的出現,這件事提前了。反正,醫學院是第一個用這種方法開展教育的學校,現在這所小學是第二個了,以後擴建完工的國子監將會是第三個。
朱雄英接著又視察了一下教學樓後的學生宿舍,由於大部分在這裡讀書的孩子都會是走讀,所以這一宿舍目前隻會被部分啟用。
“馬和,等把你的老鄉接過來以後,他們就住在這了,而且也跟著在這所學校裡讀書。”朱雄英口中的老鄉,便是他當初救下馬和時,順道帶走的那些孩子,他們現在還被常升養在常家了。
馬和聽罷,立刻下跪叩頭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