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17村的專題報導(加更)(1 / 2)

接下來的幾天裡。

慈雲山公園的展銷會熱度依舊不減,雖然本地人在逐漸減少,但外客卻越來越多,特彆是過來尋求合作的外地客人,接二連三的到來。

連魔都那邊的高檔餐廳,都派人過來了。

平均每天成交額度達到了五六百萬元之多。

彆看每一家高檔餐廳的采購量,都隻有十幾二十公斤,但架不住國內的高檔餐廳足夠多。

不僅僅是西餐廳,一些高檔中餐廳,或者融合創新餐廳,都對白鬆露、香草草莓等產品趨之若鶩。

單單是一個珠三角地區,就集中了幾百家中高端餐廳,加上港澳地區的幾十家高檔餐廳。

就可以一天就需要消耗幾十公斤白鬆露。

目前南湖農場36畝用於白鬆露栽培的智能大棚,並沒有一股腦一起上市,而是分批次種植,每個月差不多有3畝可以收割。

根據采收的第一批白鬆露情況來看,目前三層立體布局的種植密度,畝產大概在2793公斤左右,符合預期的畝產估算。

一個月采收3畝,大概就8300公斤的產量。

因此隨著訂單和合同的累積,銷售部手上剩下的白鬆露額度,也變得越來越少了。

特彆是長三角地區和港澳的高檔餐廳加入搶購行列之後,目前月訂單積累了近五千公斤。

也就是說剩下的額度,已經隻剩下三千三百多公斤而已。

到了展銷會第六天。

京城和其他大城市,以及東瀛、南高麗,甚至東南亞的一部分高檔餐廳也衝了過來。

最後三千三公斤左右的月額度,很快被這些高檔餐廳瓜分殆儘。

麵對市場的熱情,江淼等人也有些吃驚,主要是沒有想到市場會如此饑渴。

作為農業種植事業部的負責人,呂偉斌看到這一份銷售簡報,也是大吃一驚:“看來是往年的野生鬆露銷售情況,給我們造成了一種假象,以為鬆露每年的市場就兩三噸,這顯然是野生鬆露產量限製了這個市場。”

“是呀!”李洲也感歎不已。

一旁的銷售部的價研辦公室負責人秦漢明,也重新拿出了一份市場調研分析報告:

“截至2025年10月,全球共有,4122家米其林星級餐廳,369家黑珍珠評級餐廳,考慮到一部分有重合,以及國內很多高端餐廳都沒有被列入,預計全球的高檔餐廳將超過1萬家,哪怕隻有一半的餐廳會采購我們的白鬆露,這個市場仍然非常龐大。”

“漢明,你認為會有一半的餐廳會采購白鬆露?”呂偉斌好奇地問道。

秦漢明點了點頭:“是的,因為鬆露在高檔西餐廳之中,基本就是標配調料,那些米其林餐廳之中,西餐廳占據了絕大多數,加上國內那些有實力,卻沒有成為米其林的西餐廳,全球至少有5000家高檔餐廳需要采購白鬆露。”

根據這個數據,呂偉斌稍微一算,就估了一個大概:“以每家每天消耗1公斤白鬆露來計算,一天就是5000公斤,看來我們之前製定的產能太保守了。”

“現在擴大生產,來得及嗎?”李洲詢問道,他可不想錯過這個好機會。

呂偉斌思考了一會,拿出草稿紙算了一下,才抬起頭來說道:“可以,將剩下的118畝智能大棚都用上,同時再調整一下立體高度的布局,可以塞入4層立體種植層,每天就可以生產4.6噸白鬆露。”

秦漢明點了點頭:“4.6噸?也可以,考慮到了要給野生鬆露留一條活路,我認為可以在野生鬆露上市的那四個月,適量減少產能,以方便維持市場價格。”

“可以。”呂偉斌對此沒有什麼意見。

“我也同意,漢明,你儘快寫一份報告交給我,我要將這件事告知老板。”李洲作為秦漢明的頂頭上司,便吩咐了他一些事情。

“好!”

當天中午,借著吃飯的間隙。

呂偉斌和李洲,向江淼彙報了展銷會的銷售情況,以及打算繼續擴產白鬆露的計劃。

江淼看了價研辦公室的報告,隨即點了點頭:“可以,看來必須成立市場調研部了。”

他轉過頭看向隔壁桌的蔣海波:“海波,將價研辦公室從銷售部剝離出來,組建市場調研部,由秦漢明擔任經理。”

趕緊咽下去口中的飯菜,蔣海波回道:“收到。”

彙報完成,李洲和呂偉斌便腳底抹油,不敢打擾老板夫妻倆了。

江淼無奈地說道:“看來計劃趕不上變化,你的羊肚菌研究得如何了?”

已經一臉無語的林書雅,喝了一口雞湯:“已經完成了,畝產可以達到8噸左右,生產周期為73天,現在怎麼辦?”

“讓我想想…”江淼也一個頭兩個大。

如果量產,又要建設一個新的智能大棚。

如果不量產,又浪費了這個技術。

畢竟畝產8噸,生產周期隻有73天,一年可以生產5茬,即畝產40噸左右。

而且江淼又想到了另一個情況,公司未來肯定要建設更多的智能大棚,原因非常簡單,因為書雅還在進行其他名貴食用菌的研究。

包括雞樅菌、鬆茸、紅菇,這三個目前無法人工栽培的食用菌,都在書雅的研究時間表上。

因此智能大棚遲早要建設,早一點建設,還可以一邊生產羊肚菌,一邊等待其他名貴食用菌的研究進度。

有了這個判斷,江淼就做出了決定:“我決定讓羊肚菌量產,反正以後這些智能大棚不生產羊肚菌了,還可以用在其他名貴食用菌的栽培上。”

“那你安排吧!技術我已經完成了,你拿去申請專利吧!”書雅低頭扒了幾口飯。

“嗯。”江淼想了想,覺得新的智能大棚不能繼續布置在南湖村了,因為南湖村可以利用的土地,基本已經被海陸豐公司承包或者租用了。

而馬宮鎮的其他幾個村,也沒有太多土地可以利用。

例如鹽町村,整個村的平地和低緩坡地之中,70%的土地是魚塘,剩下的10%是居民區和道路、10%是農田、10%是果園。

本來江淼老家新鄉是有一大片土地的,隻可惜前幾年已經被征了兩千多畝魚塘和農田,用來建設華南師範的分院;前段時間又被海陸豐公司拿下一片地作為員工小區和寫字樓,現在剩下的土地,不僅僅少,還零零散散。

金町村那邊也一樣,被房地產項目、醫院、居民區占據了一大片,而且金町村的土地價格比較高,這也是海陸豐公司沒有去金町村周邊承包或者租地的另一個原因。

思來想去,江淼將目光看向隔壁的紅草鎮。

這一次他打算在隔壁紅草鎮,投資建設一個麵積不小1000畝的智能大棚,反正公司現在借了一大筆錢,不用白不用。

吃了午飯後。

江淼將準備在紅草鎮投資建設1000畝智能大棚的計劃,交給了蔣海波和呂偉斌去落實。

畢竟現在這種事情,已經不需要他這個老板親力親為了。

今天他有一個應酬和接待,必須和書雅一起過去。

前幾天展覽會剛剛開始的時候,之前合作過一次的水果獵人楊陽,通過助理聯係了黎子軒,說一個農業頻道的主持人想采訪一下海陸豐公司,因為楊陽之前和那個農業頻道合作過幾次,對方就通過他的關係,聯係到了黎子軒。

江淼對於這種宣傳自己公司的事情,自然不會反對。

雙方約定好,10月7號進行采訪。

今天就是約定的時間了。

下午兩點多,采訪組的人包了一輛車來到了馬宮鎮。

很快江淼和林書雅就在門口見到了,從車上下來的主持人兼職記者,後麵跟著一個攝像師、一個無人機操作員、一個剪輯師。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