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的“文化傳播優化”模塊再次發揮了作用,基於消費者偏好大數據,生成了一份針對不同國家的文化傳播方案。例如,在東南亞市場,粵菜的宣傳將圍繞與當地美食的融合展開;而在歐美市場,則更多突出粵菜的健康理念和精致餐飲體驗。
顧清歡在團隊會議中詳細闡述了這一策略:“文化是可以跨越語言和國界的。如果我們能夠讓粵菜成為人們對中華文化的第一印象,那麼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就會快速提升。”
為了驗證策略的可行性,林粵生與團隊決定在新加坡試點推廣一場以“粵菜文化”為主題的美食節。活動分為兩個部分:
1.?文化展覽:通過互動展台展示粵菜的起源、經典菜式和傳統烹飪方式,並讓顧客體驗手工製作點心的樂趣。
2.?美食品鑒:邀請當地知名美食博主、媒體記者和社會名流參與品鑒會,並在社交媒體上實時分享活動現場。
係統生成了一份詳細的活動執行方案,從場地布置到媒體邀約,甚至連互動遊戲的具體內容都被精確規劃。活動當天,展台前排起了長隊,品鑒會的邀請函更是一票難求。這次活動不僅吸引了大批消費者,也成功讓品牌在新加坡市場聲名鵲起。
在文化推廣的過程中,團隊協作的重要性愈發凸顯。林粵生明白,僅靠少數核心成員無法應對越來越複雜的全球化工作,因此,他利用係統的“團隊協同管理”功能,對公司內部的分工和流程進行了優化。
1.?跨部門協同:打破傳統部門壁壘,成立專門的國際化項目小組。該小組直接向林粵生彙報,避免了冗長的層級審批流程。
2.?目標一致化:通過定期召開國際化進度會,明確每個部門的具體職責和目標,將複雜的工作拆解為可量化的任務。
3.?反饋機製完善:係統為每位員工提供了匿名反饋通道,幫助管理層實時了解團隊的需求和建議,並快速作出調整。
激勵機製改革與文化賦能戰略的成功,逐漸改變了團隊對國際化計劃的態度。曾經對改革持強烈反對態度的市場總監王宏宇,如今成了最堅定的支持者。他不僅主動承擔了歐美市場的推廣任務,還提出了一套極具創意的品牌活動方案,得到了林粵生的高度評價。
“我發現,當利益與團隊目標捆綁在一起時,大家的工作效率和熱情都提高了。”王宏宇在一次內部分享會上坦言,“國際化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每個人都能從中受益的現實。”
在文化推廣的形式上,林粵生和顧清歡不僅依賴線下活動,還積極探索更多元化的傳播方式。他們與一家知名紀錄片製作公司合作,拍攝了一部以粵菜為主題的紀錄片,通過深度挖掘粵菜背後的故事,向觀眾傳遞品牌的核心價值。紀錄片上線後,迅速在社交媒體上引發熱議,進一步提升了品牌的國際知名度。
此外,他們還開發了一款移動端應用,用戶可以通過AR技術,在線體驗粵菜的製作過程。這一創新舉措不僅增加了品牌的科技感,也拉近了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距離。
儘管國際化計劃的推進整體順利,但林粵生也清楚地認識到,文化賦能並非萬能藥。某些市場對粵菜的接受程度較低,需要進一步調整產品策略。而部分供應鏈的問題依然存在,例如特定食材的運輸成本過高,導致盈利空間被壓縮。
為此,他再次借助係統的“市場策略模擬”功能,對現有的問題進行逐一分析,並製定了一係列優化方案。例如,在供應鏈上,他們與當地農場合作,開發“在地化”的菜品,同時通過技術支持確保口味的一致性。
“品牌全球化的核心,不僅僅是打開市場,更重要的是用文化去感動人心。”顧清歡在一次團隊分享會上堅定地說道,“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粵菜就不再隻是菜品,而是一種跨越國界的情感聯結。”
團隊成員被她的信念所感染,工作熱情空前高漲。林粵生看著眼前這一群充滿乾勁的人,心中倍感欣慰。他明白,國際化的道路上,最大的財富不是市場份額,而是擁有這樣一支敢於創新、甘於奉獻的團隊。
隨著新加坡市場的成功試點,林粵生決定進一步拓展國際版圖。他的目標不僅是將粵菜推廣到更多國家,更是通過持續的文化賦能,建立起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生態係統。
接下來,他與顧清歡將帶領團隊,踏上歐美市場的征程。挑戰與機遇並存,但林粵生相信,隻要團隊齊心協力,係統全力輔助,粵菜的未來一定會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