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文化差異與口味(1 / 2)

試點項目啟動後,曼穀和新加坡市場的初步反響令人鼓舞,但很快,團隊便意識到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曼穀的消費者在初期對粵菜充滿新鮮感,但隨著嘗試的深入,一些問題開始浮現:

1.?部分菜品被認為“過於清淡”,與曼穀消費者熱愛辛辣濃鬱的飲食習慣不符。

2.?對粵菜文化的宣傳過於抽象,難以讓普通消費者產生情感共鳴。

新加坡市場則麵臨另一類挑戰:

1.?新加坡消費者對粵菜的要求更加挑剔,認為某些菜品“不夠正宗”。

2.?當地市場的競爭對手很快采取反製措施,推出“改良粵菜”,試圖分流消費者。

這些問題讓團隊感到壓力倍增,尤其是新加坡團隊的一些成員,甚至開始質疑試點項目的可行性。

係統的支持:數據分析與即時應對

林粵生深知,放任這些問題蔓延隻會讓試點市場陷入被動。他迅速召集兩地團隊,啟動係統的實時數據分析功能,針對消費者的反饋和市場動態生成詳細的改進方案。

係統分析顯示,曼穀消費者對菜品的創新接受度較高,但對粵菜文化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麵。林粵生決定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口味本地化:增加“泰式融合菜”的比重。例如,將經典粵菜如蝦餃加入檸檬草和泰式辣椒醬調味,打造“泰式香辣蝦餃”。

2.?文化傳播具體化:推出“粵菜故事角”活動。在每家門店設置一個小型展示區,通過圖片和文字講述粵菜的起源和製作工藝。

在這些措施實施後,消費者的滿意度顯著提升。一位經常光顧的曼穀年輕顧客留言:“改良後的菜品既有泰國的辛辣風味,又保留了粵菜的精致,真是一種全新的美食體驗!”

係統數據顯示,新加坡消費者更看重菜品的正宗與品質,因此,林粵生決定強化品牌的專業形象:

1.?提升菜品質量:係統推薦采購更優質的進口食材,並引入技術精湛的粵菜主廚負責菜品研發。

2.?強化品牌差異化:通過廣告和社交媒體明確品牌定位,強調其作為“正宗粵菜”的代表性。

顧清歡在團隊會議中提出了一個創新想法:“我們可以舉辦一次粵菜美食品鑒會,讓新加坡的消費者真正感受到我們品牌的實力和誠意。”林粵生對這一提議表示支持,並要求係統生成詳細的品鑒會策劃方案。

為籌備此次品鑒會,團隊投入了大量心血:

??場地選擇:在新加坡濱海灣的一家頂級酒店舉辦,凸顯品牌的高端形象。

??邀請嘉賓:除了消費者代表,還特彆邀請了當地的美食評論家和主流媒體記者。

??菜品設計:品鑒會將推出10道精品粵菜,每一道菜都由係統與主廚團隊聯合設計,確保既有視覺衝擊力,又能代表粵菜的精髓。

在品鑒會前夕,林粵生親自前往現場檢查布置情況。他站在酒店宴會廳內,看著整齊排列的桌椅和正在忙碌的工作人員,感到一絲緊張,但更多的是期待。

品鑒會當晚,宴會廳內座無虛席,所有來賓都對活動充滿期待。主持人宣布開場後,顧清歡首先上台致辭:“粵菜不僅是舌尖上的享受,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今天,我們將為大家呈現這份傳承的精華。”

隨後,十道精心準備的菜品依次上桌。每道菜都有一個簡短的文化介紹,例如,“白切雞”被描述為“一道追求原汁原味的經典佳肴,象征著粵菜的清新之美。”

當最後一道菜——精致的燕窩杏仁露端上時,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一位美食評論家在現場說道:“這場品鑒會讓我重新認識了粵菜,它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一種藝術。”

品鑒會結束後,媒體的報道鋪天蓋地,社交媒體上關於品鑒會的討論也持續升溫。一些知名博主紛紛發布品鑒會的視頻和照片,將品牌的熱度推向高潮。

係統的輿情監控數據顯示:

??品牌在新加坡的認知度提升了50%。

??曼穀市場對“文化結合菜”的搜索量增長了30%。

林粵生看到這些數據時,心中一塊大石終於落地。他知道,試點項目雖然遇到過挫折,但通過團隊的努力和係統的支持,已經逐漸步入正軌。

品鑒會後,一家知名國際餐飲集團主動聯係林粵生,表達了合作意向。他們希望將品牌引入更多國際市場,並願意提供資金和資源支持。

麵對這一意外的機遇,林粵生與顧清歡商議後決定暫緩答複。“現在的當務之急,是確保曼穀和新加坡市場的穩定。”林粵生堅定地說道,“隻有真正站穩腳跟,我們才能談下一步的擴展。”

在這個過程中,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國際化不僅是一場市場的戰役,更是一場關於文化理解與傳播的長久較量。而這,才剛剛開始。

品鑒會結束後的數周時間裡,新加坡和曼穀的試點門店迎來了客流量的顯著增長。顧客的評價逐漸趨於正麵,甚至有不少回頭客主動向周圍人推薦品牌。一位常駐曼穀的華裔企業家評論道:“這家餐廳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家鄉的味道,沒想到粵菜也可以和泰國風味結合得如此完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