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香菇肉醬(2 / 2)

汴京小麵館 小雀杏 4275 字 1個月前

不過用香菇肉醬燴的麵也彆有一番風味。

豬肉雖便宜,但沈渺也怕割的那塊豬肉放久壞了,午間做了一頓,剩下的便也不吝嗇,全都用上。她手腳麻利地將帶皮的肥肉先剔出來,瘦肉較多的全切成豆子大小的小丁。從鍋爐房打來的溫水將香菇泡發,之後便將土陶甕移到小泥爐子上,將帶皮肥肉在裡頭煸炒出油,直到收縮變成豬油渣。

這豬油渣單獨留起來,晚點可以用來包包子。

沈渺趁此往陶甕下了瘦肉丁,慢慢炒得變色。用這土陶甕炒菜實在有些粘底,幸好沈渺熟於灶頭事,用筷子飛快地翻炒,這樣微微一點焦香反倒更添幾分滋味。隨後,她將泡發的香菇切丁混入其中繼續煸炒,之後添上蔥蒜、八角等佐料,再來一勺自製醃薑辣醬,炒出辛辣的香氣,再澆上醬油、陳醋、鹽、花椒等佐料。

其實還應當加些胡椒,但胡椒昂貴,在宋朝,一斤胡椒的價格高達數貫錢,一匹?綢布隻能換一袋胡椒,沈渺此等小民連買都沒處買去,因此她便用花椒代替,滋味雖略顯不足,但沈渺還有個訣竅:加豆瓣醬。

她去買菜刀的時候,發現有間醬鋪販豆瓣醬,沈渺還驚訝了一下,原來在宋朝,各類佐料、醬料已如此齊全了呀!嘗了幾口覺著不錯便也買下一小罐。如今正好用上了,將這豆瓣醬加滿滿一勺進去,這香菇肉醬便也有了靈魂,再加兩瓢方才泡香菇的水,便算差不多了。

沈渺擦了擦汗,握著火鉗將爐膛裡的碳木揀出來幾塊,趁機往陶甕裡放上一點糖與芝麻,改用細火慢慢地熬煮至肉醬湯汁棕紅黏稠,這與後世相差無幾的香味兒便撲鼻而來了。

沈渺聞了都覺著口舌生津,實在太香了!

趁肉醬在爐子上咕嚕會兒的功夫,沈渺開始和麵。

和麵,其實也是一件技術活。

不過沈渺五歲就學會和麵了,小時候人家學鋼琴、跳舞,她學切豆腐、和麵……等她長到七八歲,她爸媽就開始撂挑子了,家裡的一日三餐都讓她自個操刀,再等上了初中,她都能一個人挑大梁做年夜飯了。

要做燴麵,必須得用溫水和麵,且要邊和邊慢慢地加水,將麵粉打成絮狀,再快快地揉成光滑的麵團,這一步至關重要,否則時間長了,手溫會讓麵團更快發酵,揉出來的麵團會影響口感。沈渺和麵還會加一點點鹽,這也是麵條能夠筋道的關鍵。

揉得差不多便用濕布蓋著醒麵,醒個約莫一兩刻鐘便好了。

之後將麵團擀成長條,用刀切成兩指寬便成了。

將麵備好後,沈渺喝了口水休息了會兒,又開始碼素菜,她帶了一顆白菘菜,便是後世的白菜。據說這種白菘是唐朝時在揚州選育出來的:“葉圓而大,啖之無渣,甚脆嫩,四時可種,醃食甚美。”

從此成了老百姓的最愛。

有趣的是,沈渺上輩子乳名就叫菘菘,她媽生她之前吃了碟辣白菜,剛下肚羊水就破了,於是她爸說那孩子就叫辣白菜吧!這一提議被她媽媽好一頓打,但最後還是選取了白菜相對文雅一些的說法。

除此之外,她還帶了兩根蘿卜、波棱(菠菜)、黃瓜、芫荽(香菜)……兩箱行李有一半都是吃的。雖都是蔬菜,但此時有句俗話:“臘雪如席麥苗肥,春雨如膏菜苔賤”,這春日裡的蔬菜新鮮又便宜,且這會兒的天氣還有些涼,這些蔬菜常溫陰涼處保存幾天還是能做到的。

不過沈渺也都沒買多,漕船沿途停靠碼頭的話,還能下船采買。

於是便切了半根蘿卜,春天的水蘿卜極脆嫩美味,切成絲。再碼了些白菜和黃瓜絲,芫荽則切碎在碟子裡,愛吃的自個加一些,畢竟不論古往今來,吃不吃香菜之爭從未停息。

這樣忙下來,這道“香蕈肉醬燴湯餅”便預備的差不多了。

天色果然還早,沈渺便又開始包蕈饅頭,她方才刻意留出來一些香菇與肉,再加上剁碎的豬油渣混成香噴噴的肉餡,正好包出三個。等蕈饅頭包好用筷子架在陶甕上頭蒸好,天色也晚了。

將陶甕洗乾淨,燒水,將素菜與麵燙熟,再將香菇肉醬加進去,熬肉醬的湯汁也得加上,撒上蔥花,沈渺迫不及待嘗了一口,麵條勁道爽滑,還吸飽了濃鬱的湯汁,讓人唇齒間都是誘人的醬香。

不錯,沒翻車。

沈渺將自己的那碗盛出來,用油紙包上蕈饅頭,便將整個陶甕都抬到隔壁。她送過去的時候,隻有硯書一個人在屋裡,船艙的房間都差不多,不同的是這“九哥兒”的屋裡隨處可見些古舊、破破爛爛的書。

沈渺沒進去,放下東西收了硯書的尾款,便微微彎腰,笑眯眯與硯書囑咐:“你與你家九哥兒記得趁熱吃,不然湯餅該坨了。”

說完就走了。

硯書早就聞到隔壁飄過來的香味了,他兩眼發直地盯著桌上還咕嚕嚕冒泡的湯餅,圍著那陶甕轉悠來轉悠去,還忍不住趴在桌上嗅了又嗅,被香得口水都來不及咽了。

他著急地望向門口:九哥兒去上茅房,怎的還沒回來呀!

幸好沒一會兒,門便“吱呀”一聲被推開了,一個身著樸素青衫、書生打扮的年輕人神思不屬地走了進來,他穿一雙青口布鞋,其中一隻鞋上,還印著半枚清晰的鞋印。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