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魔幻現實主義(1 / 2)

文豪1983 小時光戀曲 2632 字 1個月前

《紅岩》主編黃興邦說,《天若有情》需要一個新的結尾,餘切是同意的。

原有的結局在文學上不夠震撼。

另外,他建議餘切學習《百年孤獨》的魔幻現實主義。

這是什麼意思?

比如,主角華弟死之後變成一條狗,這條狗瞧見了自己死後女朋友披著婚紗在高架橋上的奔跑,哭喊著,“華弟!”

“華弟!”

對於黃興邦的建議,餘切認為,此人沒有把天賦用在小說創作上是正確的。

把一個故事寫的悲,有很多種手法。

像是主角對悲慘現狀的無知:並未意識到自己處於可怕境地,但讀者卻掌握了比角色更多的信息,於是比角色更理解主角的悲慘境地。

主角對悲慘現狀平靜接受,甚至豁達樂觀。

主角充滿希望的做無用功,而他這種努力毫無意義,他與悲慘命運搏鬥中拚命要保住某件事物,該事物在不可抗力之下被剝奪,然而,最終卻離奇的被賜予給主角,而此時主角已經失去擁有的資格/能力。

原結局正是這種情況。兩人終於傾訴衷情,願意共結連理,隻是天人永隔,不再具備現實可能。

這樣的結局是具備美感的,並不多餘,但餘切還需要另一種悲,這種悲來自於強烈的蝴蝶效應:主角的一個不經意的行為,一個隨意的抉擇,卻極大的改變了之後的命運,造成巨大的遺憾或是悲慘結局。

這種悲劇當然是會產生的,而且是符合八十年代前的社會境況的,秩序的缺失來源於上一個秩序的崩潰,他們缺少合規的就業機會,因此訴諸於暴力。

希望在哪裡呢?

希望正是在已經恢複了的高考。

如果現在給華弟增加一個頭腦聰明,甚至於喜歡文學的人設,再加上他曾經想要報考大學的機械工程係,因為沒有名額而作罷,他赴死的時候,想的不僅有男女感情,還有在他幻夢裡麵,兩人曾一起討論文學的經曆。

人生的最後一刻,華弟夢見了自己上了學,寫了詩,學會了交際舞而非打架鬥毆,明白了力學而不是怎麼砸人的後腦勺,知道了做手工紙鶴而不是磨一把短刀,他將會捧著鮮花,在那裡,他如期等到了穿著婚紗的女朋友。

這比原先的結局更符合國情,起碼,餘切真的給了個方案。

去讀書吧,再也沒有這樣適合做題家的時代了。

新的《天若有情》結局即將出爐,餘切卻生了點小病,連綿不休的寫作讓他胸口直犯惡心,有一天在白天出來到馬路上,竟然有種恍若隔世之感。

他見到太陽了。

阿萊建議他,休息一天,找點樂子。

什麼樂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