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根生忙了一上午。
先去供銷社,再跑木器營造廠,路過郵局也進去了一趟。
最後去師傅家稍坐,陪師娘聊了會兒天順便歇歇腳。
師娘本姓張,操著一口西北口音,一直對唐根生這個小兒徒很照顧。
唐根生去的時候,師娘正在灌腸兒,他便也熟絡的挽袖子幫忙。
廚子家不缺碎肉,也不缺香料佐料,加上麵粉攪拌醃製,塞進豬腸子裡晾透,上鍋蒸熟便是一道地道的冬日美食。
灌腸兒是純京式土特產,多少年來都是集市、廟會的常客,可以這麼說,從明萬曆年間至幾十年後的夜市上,都沒斷過它的身影。
明《酌中誌》和清乾隆年間《都門竹枝詞》中有記載: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鹹鹽說美鮮。
唐根生前身有對灌腸兒由來的記憶。
可能因為師娘姓張,對那個傳言更認可些。
據說灌腸兒的誕生與‘桃園三結義’故事中的老三張飛有很大的關係。
源自於一場同行之間的競爭,張飛被算計,歪打正著得著了創新菜,給其起名:灌腸兒。
唐根生陪師娘坐了半拉點,灌了幾米的腸兒。
臨走前,師娘說:“今兒把它們晾上,到時讓你師父拎過去也能多湊一盤菜。”
“嘿嘿,還是師娘疼我。”
唐根生登門邀請師父師娘去家裡溫窩。
這二人,唐根生是當親爹親娘處的。
至於張經興兩口子和張康來……
什麼玩意兒。
大師兄早已成家,住的倒是離師父家不遠,唐根生也去了一趟。
一罐茶分了三份,師父家一半,大師兄和四師哥再分一半。
唐根生就是這麼規劃的。
廚子家不缺油腥,唐根生底子薄,送糧食太招搖,送茶葉最合適。
去四師哥操持的致賢樓時,意外遇著了那主任。
小老頭依舊是穿著板正,頭發梳的一絲不苟,看坐的位置,像個特意被請來的見證人。
旁邊坐著的還有幾人。
四師哥侯寶森瞧見唐根生挑了挑下巴,示意他先在旁等一會兒。
唐根生也沒吱聲,鳥悄去旁邊待著。
聽了幾嘴,才搞明白是什麼事兒。
一桌子五個人。
一位居委會代表,兩位分彆是公方代表和私方代表。
那主任是見證方,而四師哥侯寶森則折了資產,從1月1日起算息,竟是連私方經理都不做。
唐根生盯著四師哥瞧,發現他麵色如常。
究竟是自個兒樂意,還是迫於壓力?
唐根生不得為之。
公私合營如火如荼,打去年起,像大有糧店、稻香村食品店、同仁堂國藥店、六必居醬園等十多家鋪子,都進行了公私合營。
‘一化三改’是大勢所趨。
能夠看清形勢的聰明人隻是極少數。
唐根生沒料到自家四師哥的眼光竟是這麼毒……呃,那個,高瞻遠矚。
果然是海水不可瓢舀啊。
時下京城流傳一句話:白天敲鑼打鼓,晚上痛哭流涕。
指的便是有些人看不清發展勢頭,無法及時作出改變,對前景茫然,終日惶惶,顧慮重重。
更有甚者,說什麼‘多年心血,一朝付之東流,幾聲鑼鼓,斷送家財萬貫’。
這都是上杆子找死那一掛的。
國家以‘四馬分肥’和定息的方式,以和平贖買的巨大代價,將所有製改造與人的改造相結合,把舊製的剝削者短暫變成了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這個時代,堪稱是種花家一大創舉。
胳膊永遠彆和大腿拗。
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唐根生其實打算借著溫窩的機會跟四師哥‘提點提點’呢。本站域名已經更換為()?。請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