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流會上,一位專家直言不諱地說:“林老師,你們目前的項目架構有些鬆散,各部門之間的職責劃分不夠清晰,容易出現推諉扯皮的現象,這在未來規模化發展時會是個大隱患。”
林愉虛心求教:“專家說得對,那您覺得我們該怎麼調整呢?”
專家拿起筆,在紙上邊畫邊說:“首先,要明確各個部門的核心職責,比如教學團隊專注於課程研發與授課,後勤團隊保障物資供應和場地設施,宣傳團隊負責品牌推廣與活動策劃,然後建立跨部門協調機製,定期召開聯席會議,遇到問題共同商討解決,避免各自為政。”
林愉認真記錄著專家的建議,心中漸漸有了清晰的藍圖。接下來的日子裡,他依據專家的指導,對團隊架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重新梳理了工作流程,明確了各崗位的職責。
與此同時,為了提升團隊成員的專業素養,林愉還組織了一係列培訓課程,涵蓋項目管理、藝術教育、文化傳播等多個領域。在一次項目管理培訓課上,培訓講師提問:“大家覺得在公益項目執行過程中,如何平衡質量、進度與成本這三者之間的關係?”
一位有著多年項目經驗的誌願者回答道:“我覺得質量是核心,不能為了趕進度、省成本而犧牲質量,就像我們給山區孩子建藝術教室,一定要保證質量過硬,讓孩子們能安心學習。但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通過優化流程、整合資源來控製進度和成本,比如這次民俗文化藝術周,我們提前規劃物資采購渠道,合理安排誌願者工作,既沒耽誤進度,也節省了不少開支。”
林愉聽了,帶頭鼓掌:“說得太好了!這就是我們在今後工作中要遵循的原則,大家要把這些理念貫徹到每一個項目中去。”
隨著團隊的日益成熟,公益項目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一家大型企業主動找上門來,希望與林愉的團隊合作,共同打造一個全國性的公益藝術教育平台,將山區的成功經驗推廣到更多貧困地區。
企業代表滿懷誠意地說:“林老師,我們看中了你們項目的潛力和社會影響力,這個平台一旦建成,能讓更多孩子受益,我們願意提供資金、技術和渠道支持,您意下如何?”
林愉激動不已,但還是冷靜地思考了片刻,說:“這是個難得的機遇,不過我們得先深入探討合作細節,比如平台的運營模式、雙方的權利義務、如何確保山區項目不受影響等等,隻有把這些問題都理清了,合作才能長久、穩固。”
接下來的幾周,林愉和團隊與企業代表展開了多輪艱苦的談判。他們從課程體係的標準化建設,到平台推廣的營銷策略;從資金投入的監管機製,到山區項目的優先保障,每一個細節都反複斟酌、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