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研發團隊的小李接著說:“我覺得我們可以組織一次教師培訓交流活動,讓各地的老師聚在一起,分享教學經驗,共同探討如何優化課程。”
“這個主意不錯,就這麼定了。”林愉拍板道,“還有,這次大賽吸引了很多企業的關注,不少企業表達了合作意向,市場團隊要抓緊跟進,篩選出真正對孩子們有益的合作項目。”
市場團隊的負責人小趙立刻應下:“明白,我們會儘快梳理,爭取談成幾個優質合作。”
在大家緊鑼密鼓籌備的同時,林愉接到了一個特殊的電話。電話那頭是一位偏遠地區支教老師,她的聲音帶著幾分焦急:“林老師,您好!我是在山區支教的劉老師,我們這兒的孩子特彆喜歡公益藝術教育課程,但是苦於沒有專業的藝術教材,教學起來有些吃力,您這邊能不能幫我們想想辦法?”
林愉思索片刻,回答道:“劉老師,您彆著急。我們最近正好在整理一套係統的藝術教材,涵蓋繪畫、攝影、戲劇等多個領域,完成後第一時間給您送過去。另外,我們也在籌備教師培訓,您要是方便,也可以來參加,和其他老師一起交流學習。”
“太感謝您了,林老師!這對我們山區的孩子來說真是雪中送炭啊。”劉老師激動地說道。
掛斷電話後,林愉加快了教材編寫的進度。他召集了一批資深的藝術教師和誌願者,日夜奮戰。為了確保教材既專業又通俗易懂,適合不同年齡段、不同基礎的孩子,他們反複斟酌每一個知識點、每一幅配圖。
繪畫教材編寫組裡,一位老師拿著畫筆,對著電腦上的圖片,向旁邊的同事解釋:“我覺得這個地方,用簡筆畫的形式展示繪畫步驟會更好,孩子們更容易上手。你看,像這樣一筆一筆畫出來,再配上簡單的文字說明,是不是很清晰?”
同事點頭表示讚同:“對,而且色彩搭配方麵也要多強調一些,畢竟孩子們對色彩最敏感。可以列舉一些常見的色彩搭配錯誤,讓他們避免踩雷。”
攝影教材這邊,老師們則為了如何用最生動的語言解釋複雜的攝影原理爭得麵紅耳赤。
“我覺得把攝影原理比作做菜,光圈就是火候,快門就是翻炒的速度,感光度就是調料的多少,這樣孩子們一聽就懂。”一位老師興致勃勃地說道。
“這個比喻挺形象,但是會不會太簡單了,忽略了一些細節?”另一位老師提出質疑。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最終達成了共識,將各種生動有趣又不失嚴謹的解釋融入教材中。
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一套精美實用的藝術教材終於編寫完成。林愉親自帶著教材,奔赴各個偏遠地區的學校。在一所山區小學,孩子們看到嶄新的教材,眼中閃爍著光芒,迫不及待地翻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