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目不暇接(2 / 2)

不由地,安森也躍躍欲試起來,似乎也因為安妮的影響,真正回到自己的十八歲,從生理到心理,全方位地再次感受到年輕的朝氣,一切都是全新的,未來的無限可能在眼前展開,無所畏懼地、勇往直前地一路前衝。

在安森看來,“公主日記”和“老友記”最大的區彆還是在於角色理解上,這不僅意味著演繹方式的變化,同時也意味著準備工作的差異。

“老友記”是電視劇,比起角色來說,更加側重劇情;同時還是情景喜劇,比起展現內心或者情感聯結來說,更加側重笑點。

顯而易見地,“保羅”這個角色,僅僅展現一些輪廓框架,也就是後來所說的“人設”,隻要遵循設定,安森可以在框架裡自由地展現自己的情緒,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本色演出在所難免,他是在表演自己。

“公主日記”則不同,它需要在九十分鐘內給出一個結局,一個完整故事脈絡是必須的,包括起承轉合、人物弧光以及情感聯結,最後引導向一個合理的句號,這意味角色需要人設需要框架,還需要血肉。

最簡單也最直觀的一點就在於造型:

保羅的造型,一個字,帥。然後在此基礎上可以隨意改變風格,安森和黛博拉的自由發揮為角色完成了定位,並且進一步開發角色的不同可能。

邁克爾的造型,則不行,從發型到服裝再到日常搭配,全部需要一個脈絡一個來源,幫忙豐滿血肉,他不是一個人設,而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

也許有人會說,有必要嗎?

的確,“公主日記”的絕對核心是米婭,整個故事完全圍繞米婭展開,用一句現在網絡流行的影評來說就是,除了米婭之外,其他全部都是工具

人——

沒有塑造沒有弧光也沒有血肉,一切都為米婭服務。

從如此角度來說,“公主日記”在2000年能夠滿足市場需求,但放在2023年,估計就要被觀眾罵慘。

在安森看來,這也是“公主日記”和“漂亮女人”兩部作品的差距:

角色塑造。

即使在2023年,更久遠更過時的“漂亮女人”依舊有一種複古的好看,飽滿的人物弧光、生動的愛情拉扯以及立體的角色塑造,毫無疑問展現好萊塢黃金時期的敘事能力,時間也無法削減電影的魅力。

而在“公主日記”裡,劇情時間讓步於一些喜劇橋段;並且,成也朱莉-安德魯斯、敗也朱莉-安德魯斯,電影不得不給予朱莉更多時間,展現她的個人魅力,在米婭和奶奶的親情橋段上花費多一些筆墨。

自然地,留給愛情線的時間所剩無幾,角色隻能淪為工具人。

畢竟,現在是2000年,院線電影依舊流行“九十分鐘為王”,一百二十分鐘乃至於一百八十分鐘的電影們還沒有霸占院線大屏幕,好萊塢各大製片公司依舊相信,九十分鐘體量才是電影的黃金時間。

在相對有限的時間裡,有舍才有得,於是——

邁克爾,就成為一個工具人、一隻犧牲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