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職業花瓶(1 / 2)

如果沒有撰寫過劇本,作為觀眾,很容易指手畫腳,應該這樣應該那樣為什麼編劇就連這個都不懂?

但真正冷靜下來思考,在一部電影的九十分鐘裡,如何設置情節如何描寫人物並且如何讓故事和角色交集碰撞出化學反應,確實是一個難題。

在“漂亮女人”裡,因為整部電影的鏡頭完全集中在兩位主角身上,親情和友情全部放棄,這才使得編劇有足夠的空間讓兩個角色以及他們之間的愛情飽滿起來,最後塑造出兩個經典的屏幕形象。

然而,“公主日記”則不同,米婭才是絕對核心,親情則是主線,愛情和友情必須為角色的飽滿服務,敘事空間被不同支線塞滿,角色棱角以及情感脈絡也就顯得簡單倉促,沒有足夠的延伸空間。

所以,一個提問:

米婭是什麼時候喜歡上邁克爾的?

電影,完全沒說。

邁克爾從一登場開始,就已經被設定為暗戀米婭,不需要劇情鋪墊就已經成立;但米婭和邁克爾的情感線卻約等於零,僅僅隻有一個情節鋪墊而已——

米婭真實身份被曝光後,得到自己暗戀對象的青睞,她的心情飛上雲端,頭腦發熱,不顧一切地撲上前,以至於完全忘記自己的好友莉莉以及莉莉的弟弟邁克爾。

米婭不僅爽約了莉莉的校園電台節目,而且爽約了邁克爾的樂隊表演,一心一意想著和自己暗戀對象喬什的約會,卻沒有想到喬什根本隻是想利用她炒作新聞,早早通知了狗仔和媒體前來偷拍。

心灰意冷的米婭才終於意識到,自己傷害了莉莉和邁克爾。

然後?

然後,米婭向邁克爾道歉,邁克爾前往米婭的十六歲成年儀式,成為米婭的舞伴,並且走向結局。

觀眾:?

等等,在這個過程,是不是缺少一點什麼?

要麼,米婭在答應前往邁克爾樂隊演出之前就已經喜歡邁克爾?

要麼,米婭在被喬什戲耍之後突然就喜歡上了邁克爾?

前者,電影裡完全沒有細節鋪墊;後者,與其說是喜歡,不如說是感恩或者愧疚。不管是哪種情況,這樣的幸福童話結局都顯得潦草,缺乏說服力,更像是為了完美大結局而強行完美大結局。

這就好像加了很多很多味精的雞湯,喝起來是鮮美的,但喝多了就開始口渴,並且沒有任何餘味。

一股工業的味道。

那麼,安森應該怎麼辦?

說服編劇改劇本嗎?

且不說安森現在沒有這樣的權力,哪怕達倫-斯塔出馬應該也困難;即使安森可以,他也不認為這是好主意。

一部電影最忌諱的就是貪心。

這條支線也想說、那條支線也想說,全部兼顧麵麵俱到的結局就是沒有輕重之分,全部都說不好。

“複仇者聯盟”之所以出色,關鍵就在於點到為止恰到好處,每個角色都兼顧到,卻沒有搶走主線的風采。這樣的成功,後來再也沒有其他超級英雄電影能夠做到。

“公主日記”的核心主線就是米婭從高中生到公主的轉變與成長,如果安森為了自己的角色而強行增加戲份,這反而可能讓電影臃腫,影響成品質量,最後導致電影失敗,那增加自己的戲份到頭來還是徒勞。

安森,有其他想法。

“複仇者聯盟”還有一點值得參考,那就是如何在有限篇幅裡增加角色的魅力,哪怕沒有專門的情節鋪墊,語言、動作、細節也一樣能夠豐富角色的形象。

所以,在不增加劇本情節的情況下,安森準備從現有的劇本入手,在邁克爾的每次登場以及邁克爾和米婭的每次對手戲上入手,增加角色的影響力。

讓觀眾——更重要的是讓米婭感受到邁克爾的魅力,不僅是暗戀,同時是默默地注視,還有守護。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