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小組準備就緒。”
“第二小組準備就緒。”
……
“第四小組,第四小組,圍觀人群進入鏡頭,需要往後撤退五碼。”
……
“化妝組,麻煩為羅賓遜先生擦擦油光,鏡頭略顯反光。”
“音響組,三號收音話筒稍稍抬高一些,現在進入鏡頭內了。”
……
“攝影組準備就緒,等待燈光。”
“再給我一點時間。”
喧囂,繁忙,亂中有序,腳不沾地。
這又是劇組再普通不過的一天。
“蜘蛛俠”於三月開春正式開機,因為山姆-雷米希望故事背景放在冬天,呈現出紐約特色的寒冷與漠然,如果再往後推遲,春天來了、夏天也不遠,劇組繼續堅持實景拍攝的話,就會遇到一係列困難。
此前已經有“公主日記”拍攝經驗,劇組需要在攝影棚內搭建虛擬小國的場景,以至於劇組的拍攝工作必須分為實景和攝影棚兩部分。
而這次”蜘蛛俠”還要更進一步,因為電影需要大量電腦特效,並且需要“毀壞”大量紐約的城市建築,必須進入攝影棚展開綠幕拍攝。
同時,山姆依舊希望展開實景拍攝,攝影棚終究無法呈現現實的質感,這也是他前往柏林、巴黎以及倫敦等等城市探尋的原因,儘管“蜘蛛俠”的故事完全發生在紐約,但紐約市政廳不見得願意批準所有拍攝申請,以至於他們不得不前往其他城市尋找場景。
也正是因為如此,“蜘蛛俠”的拍攝,成為一項挑戰——
尤其是對安森這位新人來說。
電影,並不按照時間線拍攝,也不按照故事線拍攝,而是以拍攝場景為圓心展開。
現在,劇組正在紐約,那麼就必須將紐約安排的戲份全部拍完,不分時間先後,一直到場景結束,再前往下一個拍攝地。
打亂時間線,也就意味著打亂故事線和情感線。
觀眾觀看電影的時候,跟隨劇情和人物發展,感受情感的脈絡;但拍攝的時候,演員卻不能如此,也許前一秒還在開心幸福,下一秒就已經生離死彆。
於是,這對演員提出嚴格要求:
他必須清楚這個角色的來龍去脈,完全深入角色的世界,隻有這樣,在任何時候提取出任何一個片段,演員所呈現出來的情感以及狀態才不會是割裂的,如同拚圖一般,等待電影後期剪輯結束之後,依舊能夠天衣無縫地契合。
大型劇組,一貫如此。
當然,事情可以簡單一些,畢竟,這是“蜘蛛俠”、而不是“蘇菲的抉擇”,演員隻需要在恰當的時刻表現出準確的情感即可——
悲傷?喜悅?幸福?苦澀?懊惱?
諸如此類等等。
隻要情感正確,畫麵呈現出來的狀態就不會突兀,哪怕無法百分之百契合,也不至於讓觀眾察覺。
但是,安森不這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