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弧光和情感脈絡,這些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的表達,恰恰是區分商業電影好壞的關鍵,一部優秀的商業電影,也許不需要思考人性提拔深度,卻需要保持一個流暢的觀影感受,這些看不見的脈絡就扮演這樣的角色。
看看“泰坦尼克號”,看看“阿凡達”,看看“複仇者聯盟”,這些電影能夠引爆票房炸彈,不是沒有理由的。
前世,“蜘蛛俠”取得巨大成功,毋庸置疑的輝煌,一直到多年後,依舊被認為是超級英雄電影裡程碑的作品,安森自己也非常喜歡。
但是,“蜘蛛俠”完美嗎?
並不。
至少在安森看來,並非如此,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三位演員的表演。
托比-馬奎爾也好、詹姆斯-弗蘭科也罷,還有克裡斯滕-鄧斯特,三位演員的表演都太過偶像化了。
以托比為首,他賦予彼得-帕克靦腆青澀的特質,卻在數次情感轉折以及心理轉變的時候流於表麵。
其實,這也是他一直以來的表演習慣,從後來“了不起的蓋茨比”、“奔騰年代”等等作品就能夠看出來,不同角色之間的特質如出一轍,對情緒的呈現也始終停留表麵,沒有層次也沒有力量,他的演員生涯更多是在重複同一個角色——
也許存在些許區彆,但非常有限。
結果就是,人物弧光是完整的,但更多來自劇本,沒有缺失卻也不夠飽滿。
最終,“蜘蛛俠”也就成為一部偶像式電影,儘管劇本給予彼得-帕克完整而立體的成長空間,但托比-馬奎爾版本的蜘蛛俠卻始終無法像克裡斯蒂安-貝爾(Christian-Bale)版本的蝙蝠俠一般帶來衝擊。
當然,這裡存在一個疑慮:
不止托比,詹姆斯和克裡斯滕也有同樣的問題。
這讓安森不得不猜測,要麼這就是山姆-雷米的初衷,有意識地保持故事的輕盈,避免情感太沉重;要麼這就是索尼哥倫比亞的意思,他們希望保持電影的娛樂效果,票房第一,沒有必要深入挖掘。
於是,他們製作出了一部“偶像電影”。
很大程度
上——90%左右,安森讚同這種觀點,“蜘蛛俠”的票房成功就是得益於如此策略,苦大仇深著實沒有必要;但優秀和經典之間就存在一張薄薄的窗戶紙,如果可以捅破的話,電影能夠迎來脫胎換骨的變化。
安森想,如果能夠在不影響電影剪輯以及份量的情況下,在一些情感爆發、劇情轉折的場麵裡賦予彼得-帕克心理變化的層次,是否能夠讓這個具有成就經典資質的故事模版真正釋放出應有的魅力?
所以,在電影開機前,安森就一直在研究劇本研究角色,研究人物關係研究心理狀態,不止為了角色,同時也為了進入拍攝階段,他能夠準確捕捉任何一個場景呈現出來的狀態,並且嘗試豐富演繹。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難題。
而且,這也是安森首次如此嘗試,還是首次擔綱男主角,和“老友記”、“公主日記”的情況截然不同。
是騾子是馬,隻有拿出來遛遛才知道。
轉眼,“蜘蛛俠”劇組就已經在紐約開拍半個月,從最初的兵荒馬亂安到現在的漸入佳境,劇組終於找到了節奏。
然後,今天劇組就即將拍攝一場關鍵戲份——
在安森看來,可以說是整部電影的核心,同時也是成就整部電影與眾不同的關鍵。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這句經典台詞,就是出自這裡。
同時,劇組選擇在紐約實景拍攝,就為了真實捕捉紐約的光線,地理位置位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門口——
紐約另外一個富有地標意義的建築。
於是,也就出現了劇組腳不沾地卻亂中有序的這一幕,繁忙與喧鬨、混亂與激動,在空氣裡碰撞出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