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貝克漢姆?
安娜:嗬嗬。
不是安娜不喜歡大衛,事實上,她也認同大衛的帥氣和魅力;但有一說一,大衛的時尚品味一團糟,純粹就是亂來,真正的幕後功臣是維多利亞-貝克漢姆,人們總是說大衛成就了維多利亞,事實應該換一個位置,維多利亞成就了大衛才對。
大衛,隻是一個模特而已,沒有維多利亞就什麼都不是,如果冒險深入挖掘的話,很快就會暴露底細。
但是,他們也不能要求太多,畢竟大衛隻是一名足球球員,對吧?
而眼前的安森,安娜卻認為,事情開始有趣起來,特彆是這篇“紐約時報”的報道,讓她嗅到了機會。
普通人閱讀新聞,閱讀的是字麵上的信息;真正的高手閱讀新聞,閱讀的是字麵外的信息。
安娜注意到了一個細節:
真實的、深入的、詳細的個人喜好。
一直以來,好萊塢信奉的是神秘主義,因為電影產業就是造夢的藝術,所有從業人員的終極目標就是讓電影成為一種呈現在大屏幕上的藝術,讓普羅大眾對演員對導演產生一種仰慕的心理,神秘主義的存在也就顯得非常必要。
一旦神秘光環消失,觀眾們往往就會幻滅,電影這門生意可能就會麵臨碰壁。
然而。
這樣的情況,在進入九十年
代之後慢慢發生改變。
無論是後街男孩的爆紅,還是“小甜甜”布蘭妮-斯皮爾斯的成功,另外還有車庫樂隊代表的朋克全麵興起,全部都在見證一個重要的時代變遷——
市場,需要更多接地氣、生活裡觸手可及的東西。
換一個角度來說,神秘主義正在失去魅力。
當然,就目前而言,主要還是發生在音樂市場;而且,即使是音樂市場,這種“鄰家”的概念也隻是一個標簽、一個人設、一個形象,並不是真正地讓藝人這份職業生活化,隻能算是一種全新商業形象。
電影市場,就更是如此了。
作為時尚先鋒,安娜對市場的嗅覺是敏銳的。
從“紐約時報”這篇報道,安娜意識到一件事,也許,在接下來十年時間裡,“真實”才是符合市場的標簽。
事實,的確如此。
在2008年,賈斯汀-比伯(Justin-Bieber)成為第一個通過在線視頻網站平台演變成為頂級巨星之前,2001年“美國偶像”這樣選秀節目的全麵崛起、2006年“漢娜-蒙塔娜”這樣描述全球大明星是同班同學的劇集爆紅,
現在,搶先一步,安娜準確把握到時代的脈絡。
思緒,翻湧。
想到這裡,安娜就接通內線,“為我聯係安森的經紀人,或者公關人。馬上。”
而後,掛斷電話,“時尚”位於紐約的雜誌總部頓時開始忙碌起來。
也許,一篇專訪——哪怕是“紐約時報”的專訪也隻是星星之火而已,但這一點火星子卻轉眼就鋪陳開來。
以燎原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