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燎原之勢(1 / 2)

的確,“紐約時報”隻是一份報紙而已,尼古拉斯的專訪也隻是一篇專訪而已,在信息海洋裡似乎不值一提。

但想象一下,就連安娜-溫圖爾這樣級彆的大人物也第一時間注意到“紐約時報”的專訪,並且展開行動,那麼報紙發行之後,整個社會的影響也就可以預見了,星星之火也同樣可以燎原。

重磅!

轟動!

餘波!

準確來說,真正的重磅還是源自於尼古拉斯的撰文方式,對於當下媒體新聞領域來說是一個衝擊,以第一人稱的形式打破第四牆,率領讀者們進入這篇專訪營造的世界,恰到好處的引導隱藏在精心編排的文字後麵,震撼如同潮水一般陣陣洶湧。

第二波重磅才是源自於文字內容、源自文字勾勒出的安森,儘管這隻是一位新人演員,但在時尚領域裡,從“老友記”攝影棚圍堵到“GQ”雜誌再到艾美獎紅地毯卻已經經過連續三次衝擊,此次“公主日記”首映式紅地毯則再次引發熱議,然後專訪就登場了。

一切,恰到好處。

不止普通讀者,看看安娜的反應就能夠想象好萊塢業內人士的熱議了:

也許不是所有人都對安森感興趣,也許不是所有人都讚同安森的生活方式——甚至可能有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也許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像安娜一樣把握到時代脈絡,但不可否認的是,討論熱度起來了。

所謂熱度,就是爭議。

如果是一麵倒的讚譽或者一麵倒的批評,那就顯得平庸無趣,無法激起波瀾,一波浪潮過後也就消失不見;但爭議卻能夠引爆不同方麵不同視角的觀點,真正讓所有人卷入討論,然後——

話題就這樣爆了。

和當年詹妮弗-安妮斯頓引起女人們競相模仿的浪潮不同,熙熙攘攘圍繞著安森展開的討論輻射麵更廣,從花瓶的刻板印象到演員的自我認同、從時尚的生活方式到被標簽化的個人形象等等等等。

最最重要的是,安森?你確定嗎,安森-伍德?一個出演兩部作品的新人花瓶,居然如此大放厥詞,就不要風大閃了舌頭嗎?

當下好萊塢,神秘主義依舊是主流,幾乎所有從業者都推崇保持神秘,由公關人和經紀人為演員打造一個形象,和普羅大眾保持距離;但現在,安森卻打破這樣的神秘光環,將演員的真實麵貌展現出來。

好萊塢:???

又是嗤之以鼻,又是冷嘲熱諷,又是破口大罵,又是興致勃勃,又是好奇不已,熙熙攘攘的爭議全麵展開。

所以,這位安森到底有什麼底氣?

自然而然,視線也就落在“公主日記”之上。

其實,在這些熱議這些爭論的背後,一切,都是關於時機的——

八月初,按道理來說,暑期檔已經進入收官尾聲,從觀眾到媒體再到業內人士全部都慢慢進入回落狀態,就連上映作品的規模以及熱度也沒有可比性。

卻沒有想到,“尖峰時刻2”書寫一個不大不小的奇跡;“公主日記”也不甘示弱地小小爆了一次,刹那間又將視線全部拉回來,暑期檔戰火再次點燃。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初出茅廬、平平無奇”的帥哥花瓶演員卻在短短一周之內掀起兩次熱潮,一次是首映式紅地毯、一次則是“紐約時報”,如此級彆的待遇輕而易舉就引爆了業內熱議。

他,憑什麼?

如果好萊塢業內有這樣的想法,普通觀眾這樣想也就不意外了,區彆在於,普羅大眾缺少一些攻擊性和批判性,更多是好奇,帶著挑刺心理的好奇——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