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一位什麼樣的演員,居然能夠引發如此討論?
這,確定嗎?
所以,當人們因為好奇走進電影院,“公主日記”到底能夠帶來什麼?
不知道。
因為“紐約時報”什麼都沒說,那篇專訪裡呈現出一個演員的真實形象,反而是對電影的討論幾乎不見,以至於人們不知道自己應該期待什麼。
自然而然地,安森在大屏幕呈現出來的形象就會偏離期待——不管是什麼期待,電影都和自己的想象不同,屆時又將迎來一輪全新討論。
喜歡?厭惡?無感?
更重要的是,“公主日記”這樣一部電影,經得起推敲、經得起討論嗎?
一切,全部陷入未知。
但這樣的未知卻是令人期待的令人亢奮的。
“紐約時報”點燃一抹微弱的星星之火,卻在天時地利人和的碰撞之中助長聲勢,轉眼就浩浩蕩蕩地蔓延開來,展現燎原之勢,引爆暑期檔殘存的能量。
熙熙攘攘地,電影院再次熱鬨起來,誰都沒有想到,今年暑期檔居然一直到八月還能夠看到這樣的場麵。
這裡,還有一個巧合。
嚴格來說,本來被認為是影響“公主日記”票房表現的潛在乾擾,現在卻因緣巧合之下成為觀眾們進入電影院的燃料。
八月第二周,“美國派2”首映。
兩年前的暑期檔,一向熱衷於以小博大的環球影業推出一部青春性喜劇“美國派”,這部投資成本僅僅隻有一千一百萬美元的作品,在暑期檔一眾重磅項目裡顯得弱小
無助,卻萬萬沒有想到電影迎來票房豐收,不僅在北美大受歡迎,並且還走向全球。
北美一億零兩百萬美元、全球兩億三千五百萬美元的票房。
“美國派”不僅成為當年利潤收益比最高的作品之一,環球影業賺得盆滿缽盈;而且還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全方位引發熱烈討論,續集的提上議程是順理成章的結果。
本周,“美國派2”終於來了。
某種程度上,“美國派2”和“尖峰時刻2”非常相似,前作都是口碑平平,在專業影評人眼中不受待見,卻引爆市場取得票房佳績,並且讓續集登場。
現在,續集的群眾基礎也讓電影的票房前景被看好。
“美國派2”和“公主日記”都是校園喜劇,從類型來看確實是正麵碰撞,但具體細分,前者是青春性喜劇,後者則是浪漫愛情童話,目標市場並不重疊,甚至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檔期敲定的時候,人們普遍認為兩部作品應該互不相乾,但某種程度上,“美國派2”可能成為一個潛在乾擾因素;而現在,情況卻發生微妙變化,“美國派2”的目標群眾也可能對“公主日記”產生興趣。
這,也是人們沒有預料到的。
不過,預測隻是預測,全部都是紙上談兵而已,終究還是要真刀真槍上陣比拚看看才知道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