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兩種姿態
讚譽,還是讚譽。
“洛杉磯時報”、“視與聽”兩家權威媒體的觀點一舉奠定“貓鼠遊戲”的媒體口碑,但這就是全部了嗎?
又一次地,好評刷榜?
顯然並非如此。
影評人和類型電影之間先天性地存在分歧,影評人們希望電影在娛樂之外能夠具備更多藝術發展空間,類型電影則希望拋棄藝術層麵的考量儘可能接近普羅大眾的喜好,這導致二者之間常常背道而馳。
正是因為如此,類型電影想要贏得影評人眾口一致的稱讚,絕非易事。
“貓鼠遊戲”也是一樣。
“滾石”,五十分,“毫無疑問,電影擁有一個出色的開篇,但一百四十分鐘的長度徹底毀掉電影的輕盈,越到後麵就越顯得笨拙,最後暴露情感層麵的廉價認同。也許,安森-伍德是唯一一個讓一百四十分鐘不會那麼煎熬的亮點,一場純粹的安森-伍德個人魅力展示時裝秀。”
“村之聲”,六十分,“精良製作,值得觀看;但遺憾的是,電影缺少一點更進一步並且具備個性姿態的元素:一點爵士精神。”
“今日美國”,六十分,“我不介意欣賞一場兩個小時的安森-伍德時裝秀,因為這個年輕人確實賞心悅目;但故事講述到最後又又又是一個男孩缺少父愛的故事:嘿,史蒂文,這一集我們看過了。”
“巴爾的摩太陽報”,六十分,“斯皮爾伯格試圖重新呈現六十七十年代的複古摩登感,不止是一個犯罪人物的傳記而已,更像是對一個時代的回望和觀察,但遺憾的是,電影還是缺少了一點氣質和態度。
安森-伍德,不確定是不是正確的選擇,他很英俊也很帥氣,但他太現代了,並沒有六十年代的質感;然而同時,他的表演成為這部電影避免滑向惡俗偶像劇的最大亮點,甚至讓湯姆-漢克斯顯得笨拙。
所以,我不確定。”
批評,一樣直接一樣犀利,完全不遜色於讚譽的聲音。
然而,這就是全部了。
說的是評論內容,批評的聲音主要集中在“那一點點化學反應”,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對電影本身並沒有什麼嚴厲的指責;同時說的也是評論數量,四個,全部都是中評,這就是全部了。
沒有差評。
繼“蜘蛛俠”之後,安森主演的類型電影再次贏得如此待遇,儘管存在批評和意見,但沒有嚴厲的差評。
在“貓鼠遊戲”首批媒體評論裡,出現四個中評的同時,保持零差評,即使再努力翻找也沒有更多批評。
側麵也能夠看出電影的媒體綜評待遇——
好評。好評。還是好評。
一片愕然。
儘管人們預測過想象過這一幕,但事情真正發生的時候,清一色好評強勢刷屏的時候,還是不由張大嘴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安森-伍德,再次帶來一部贏得影評人掌聲的作品!
“芝加哥太陽報”,來自傳奇影評人羅傑-艾伯特的評價。
“這不是一部我們期待之中的斯皮爾伯格大片,但出人意料的是,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