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5章?不止如此
“蝴蝶效應”,爆了。
全麵火爆,強勢出圈。
一千萬美元投資卻換來超過十倍的收益,這樣的項目誰能夠拒絕呢?
兩位導演兼編劇埃裡克-布雷斯和麥基-格魯伯一夜成名!
儘管“蝴蝶效應”的劇本遭遇一片罵聲,又是幼稚又是愚蠢,來自影評人和網友的謾罵可以變出一朵花來。
但製片人以及投資者在乎嗎?
不,不在乎。
類型電影有且隻有一項任務,賺錢。隻要能夠實現盈利,那就是成功;如果能夠實現十倍盈利,一切都不是問題。
一時之間,整個好萊塢趨之若鶩。
埃裡克和麥基一夜之間成為好萊塢最搶手的編劇。
人人都在迫切詢問,你們手裡還有什麼其他項目嗎?“蝴蝶效應”有續集嗎?你們接下來有什麼打算?
從無人問津到炙手可熱,埃裡克和麥基一下被推向聚光燈之下,終於品嘗到了名利場的滋味和樂趣。
眼花繚亂,天旋地轉!
然而,聰明人都知道,“蝴蝶效應”的真正功臣是安森。
這是最好解釋,甚至可能是唯一解釋。
好萊塢業內人士之中的細心之人很快注意到重點——
安森出演“蝴蝶效應”,片酬一分沒拿,為電影節省製作成本,取而代之地,以10%票房分紅為交換。
當時,人人都認為新線影業賺到了,包括新線影業自己,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安森為電影乾苦力。
那麼,現在呢?
憑借“蝴蝶效應”,安森收入兩千三百萬美元分紅,看似虧本買賣卻搖身一變成為好萊塢最成功的一次決策,在製片人的位置上,展現他的睿智和果決。
此時再回首2003年年初,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都在判斷都在評估,依靠“蜘蛛俠”和“貓鼠遊戲”強勢崛起的安森是否能夠躋身兩千萬俱樂部行列。
包括索尼哥倫比亞也不例外。
各大電影公司互相牽製互相競爭,卻沒有人願意輕易邁出那一步,明裡暗裡地牽製安森的崛起。
結果,他們淪為笑話。
安森根本不在意那些電影公司的牽製,先是乾脆利落地簽約出演“暖暖內含光”,全然沒有把片酬博弈的事情放在心上;而後又恰到好處地續約“蜘蛛俠2”,進退得當地拿捏分寸,全然沒有急功近利的迫切。
這份從容和大氣,絕對不是名利場裡隨隨便便什麼人都能夠具備的氣度。
看看羅素-克勞就知道了。
然後……“蝴蝶效應”橫空出世——
兩千萬俱樂部,那是什麼?
安森根本不在意,輕輕鬆鬆將兩千三百萬美元收入囊中,而且不需要和好萊塢金字塔頂尖的老狐狸們扯皮拉筋。
一下,那些電影公司尷尬了。
安森目前作品保持四戰全勝,還不僅是隨隨便便的勝利,而且是四連爆;輕鬆寫意之間狂攬票房,並且個人收入也是盆滿缽盈。…。。
在2003年,兩千萬俱樂部就是行業頂尖之中的頂尖,所有演員爭先恐後地削尖腦袋往裡麵鑽,這也成為電影公司和經紀公司之間博弈的戰場。
正當好萊塢電影公司在那裡小家子氣地拉扯糾結,嚴防死守地把控每一位兩千萬俱樂部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