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路分兩頭,請君選擇(1 / 2)

光宗耀明 冬三十娘 3696 字 2個月前

第117章?路分兩頭,請君選擇

養心殿裡,朱常洛第一句話就很明白。

“私事奏呈,公事題請,規矩本就壞了。”他看著三人,“朕信重閣臣之意,卿等明白。密奏利於朕,但朕若是易被蠱惑,則或害於國。但朕以為,其後無非還要落於人事、財計、軍務等諸多國事,卿等自可諫議乃至封駁。”

申時行又能說什麼:“臣並無異議。”

對啊,如果是彆人被攻訐,他們隻是幫彆人說話,那沒什麼。

難道能說隻怕彆人借密奏攻訐閣臣?

如果持身正,為什麼要怕?皇帝都說了不希望風聞劾奏,至少要有明確人證。

當著皇帝的麵,沈一貫和王錫爵都隻能表示遵從。

因為密揭權力本來就是皇帝給閣臣的恩典,皇帝既然要普施恩典,誰又能反對?

“群臣或以為朕是既予內閣大權,又以密奏相鉗製。”朱常洛繼續說著大白話,“但朕是盼著閣臣能為朕分擔的。往後奏本隻怕十倍於題本,朕豈能儘數置之不理?既如此,卿等不必憂朕不勤勉視事了。”

“陛下勤勉,臣等已儘知。”

“朕這些天經筵有個疑惑,向卿等請教一二。”

“臣不敢稱教。”

他們嘴上說著客套話,心裡怎麼想的,朱常洛不知道。

他隻開口道:“朕翻閱前朝舊事,若以要員進言為主,又多有群臣彈劾要員徇私專斷。因此查有實據持身不正,獲罪去職者不知凡幾。如此一來,如何才能像聖賢所言一般,眾正盈朝,儘皆公忠體國?”

三人一時情緒複雜地看著他。

這什麼千古難題?

朱常洛歎道:“朕說恐迷在魔障裡,實非虛言。朕乃天子,一心求治,一言一行皆為天下雷霆雨露。若心中有此惑而不得解,終究怕誤國害民,諸事不敢輕斷。”

沈一貫站起來作揖:“陛下以密奏廣開言路,兼聽於內而不傳於外,求治之心,臣等明了。”

什麼叫如何才能眾正盈朝,儘皆公忠體國?

討論下去,無非就觸碰到如今這個局麵最本質的原因:私心。

而若要直麵這份私心,則天下大多官紳又與聖賢教誨相悖,道德上是汙點滿滿的。

那麼結論就變成:皇帝想做的事至少原則上都應該去做,隻不過因為官紳是國朝根基,要緩緩圖之。

沈一貫三人也不想真和皇帝討論他們的私心。

朱常洛搖了搖頭:“朕是真有疑惑。朕聽過,也每每看到一句話:青史自有公論。有時候做些事,當時總是聲名狼藉;過了多年後人思之,又往往再予公論。譬如戚繼光,父皇也是在戚祚國上書奏請恩恤時又有一句戚繼光‘有大功而無大過’之論。然當戚繼光病逝時,病逝前,朝野何以不能有此公論?”

又是張居正。

如今,戚繼光已被新君追封為侯,即便太上皇帝當年也確實說了戚繼光“有大功而無大過”。…。。

那麼萬曆一朝,戚繼光在時,為何會讓他晚景淒涼?

“公論公論,自然要出自公心,方有公論!”王錫爵開口說了句話。

“王閣老此言,讓朕想到那句‘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他看著三人,停頓了一下又繼續緩緩念出後麵的內容,“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

申時行知道這是不久前一次經筵的進講內容,講官講的其實隻是《禮記》之中這段話的前半句。

後半句的內容,讓三人都有些擔心地看著皇帝欲言又止。

這又是想表達什麼呢?

“天下為家,如今便是天家。親其親,子其子,貨力為己,朕豈能不知天家首當其衝。但朕遍閱經典,除卻未有信史之三皇五帝,其後哪朝都是家天下,而每朝每代也難逃江山傾覆。那次改朝換代,生靈塗炭不說,又有多少累代大戶破家滅族?”

申時行歎了一口氣:“陛下之憂,臣等亦憂。左思右想,才有再增金花銀之法。陛下,徐徐圖之,不可不慎啊。”

朱常洛高興了起來:“好!今日聽得申閣老直言,朕心實慰!朕也直言,朕予內閣徑收題本擬票呈覽之權,便是盼閣臣能擔當!有密奏之想,卻非要閣臣又不敢擔當!朕本有一殊恩,卻不好直接頒告。往日種種,父皇本有心結,卿等也隻是顧忌重重罷了。卿等擔起一事,天下皆知卿等忠正。”

王錫爵回想著前麵,開口問了一句:“……莫非與張江陵有關?”

“那殊恩與之有關,卻不是朕如今盼卿等擔當之事。”

“陛下明言吩咐便是。”開口的竟是沈一貫。

申時行則一直看著朱常洛,眼神頗為複雜。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