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江南五府,供養明廷
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城的東北郊有條涇溪,溪畔有個小鎮名喚涇裡。
正月將近,鎮上又繁華了起來。
祠宇、客棧都漸漸客滿不說,顧宅南邊新建的幾十間書舍也快住滿了。
都是慕顧憲成之名而來求學的讀書人。
小鎮又要變成晝則書聲琅琅、夕則膏火輝輝的狀態,直令過者停舟歎羨、行旅皆欲出於其途。
顧家的上一代人雖也做過鄉裡亭長,在這溪邊小鎮經營過豆腐糧米等小作坊買賣,但也稱不上大族。
到了這一代,顧憲成、顧允成兄弟兩人先後中進士,這就非同小可了。
更讓附近年輕士子心動的是,顧憲成、顧允成兩兄弟名傳朝野,如今卻已還鄉講學六年餘。
都是因為剛直不阿觸怒皇帝才被革職回鄉的,氣節更對年輕士子的胃口。
講學之所就在顧宅,兩兄弟和藹地傳道授業之後,回到了後堂。
“兄長,真要親去這一趟?”顧允成有些擔心地問道。
顧憲成今年虛歲五十二,如今身體和精神都很好。他須發旺盛,並未蓄意休整,乍一看倒像是鐘馗一般,隻不過並非怒目圓睜。頗重的眼袋上麵,不大的眼睛裡眼神銳利。
“自然要去。”
顧憲成站著張開了雙臂,旁邊便有仆人為他換衣服。
“此番若無許多誌同道合之人,不必輕信什麼新君臨朝必有起複。”他淡淡說道,“況且登極詔不言蠲免,如今更大封勳爵。王錫爵還朝了,申汝默慣隻調和,沈肩吾嘛……”
顧憲成輕笑了一聲,而後收起笑容:“講學數年,已微有薄望。但如今,還是要個日日會講之所。這一程是免不了的,既要常州府和南直隸準了我們複建東林書院,又需籌集工銀。”
“隻要準備,工銀……”
顧憲成看向了他:“那又豈能一樣?聽聞李道甫亦是剛正不阿,如今以漕台之尊,還敢於先行決斷漕糧起運。為兄此去要些時日,平常講學,還有白糧起運之事,你便在家中安排好吧。”
顧允成心裡還有不少事拿不準:“前日有急信到了江南,隻怕不少人都知道了。朝廷雖未決斷,但那二十萬兩新增的金花銀……”
“那些可不用管。漕糧仍是四百萬石,蘇鬆常嘉湖五府的二十餘萬石白糧也未提及,這些東西自有南京諸位去爭。”
仆人為他換好了衣服,顧憲成理了理衣襟,又囑咐弟弟:“記住,我們隻把講學一事辦好便成!”
此時此刻,雖然朝廷正式的決斷還沒傳來,但蘇州、鬆江、常州、嘉興、湖州五府的許多地方,基本都由當地大族準備的白糧要準備裝船起運了。
他們最晚也必須在三月底前就過淮河。
過淮河之前,還要過長江。
漕河之上,除了普通的四百萬石漕糧,還有二十一萬八千餘石的白糧。…。。
它們的區彆是:漕糧一概由漕軍解運,而白糧仍由民間解運。
這二十一萬八千餘石白糧裡,其中有十七萬四千餘石是白熟梗糯米,是要運到宮廷內庫簽收,專供宮廷;其餘四萬四千餘石,則供應北京各庫,是專供在京文臣的。
之所以是蘇鬆常嘉湖五府,因為一開始的都城是南京,這裡的米夠,也好。
之所以仍舊是民間解運,因為這本就是天下臣民對皇帝和朝廷的孝敬,何必又要朝廷另養兵卒、另加耗費來解運?
蘇鬆常嘉湖五府負擔得起。
南京城裡,魏國公府內仍舊一如往日。
年輕的魏國公徐弘基(已襲爵,前文已勘誤)去北京朝賀新君登基回來後,已經由原來的南京後軍都督府升為都督、領後府事、守備南京。
他自然是不能服眾的,但畢竟是國公嘛。
讓他來做這個南京守備總兵官,南京的文臣們倒是更安心一些。
南京的做官習慣,和北京自然大不相同。
點卯都不太需要,大家往往都有其他地方聚一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