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一條漕河,吞金噬銀(2 / 2)

光宗耀明 冬三十娘 4181 字 2個月前

那段允修已經讓總兵府裡的吏員把僉派名冊搬了過來。

看了一遍之後,他又細細想了想,而後看了看孟傳飛。

見孟傳飛微微點頭,王承勳知道韋海賢為什麼那麼急了。

被臨時改去領兌那些難辦府州的,大多是與崔勝關係不錯的一些漕軍把總、指揮。

南糧難運,韋海賢何必急?

希望就此成為定論,因為李三才既然這麼改,就說明他之前呈上去的兌運輪派方案是這樣。

王承勳之前雖然不太敢頂李三才的氣焰,但在漕軍這麼多年了,麾下諸總的情形還是比較熟悉的。

到夜裡之後,他才對孟傳飛說道:“孟叔在城裡留意著,什麼時候有家叫昌明號的商號東主上門拜訪你,徑直見一見。”

“昌明號?”孟傳飛沒從信裡聽過這個。

王承勳並不多說:“他送什麼,你就收著。然後請他辦一件事。”

孟傳飛看著王承勳,心想大概是伯爺舊識。

“老崔踏實,要保一保他。”王承勳吩咐著,“請那淮安昌明號的東主在通州備上三十萬石新糧,長江南麵那些府的漕糧,必定是會出問題的。今年漕糧如數入庫,就無大礙。”

孟傳飛嚇了一跳:“三十萬石糧?那昌明號東主究竟是何人?”…。。

“孟叔以後總會知道。”王承勳隻說著,“告訴他就好,他有辦法。”

而後王承勳笑了起來:“陛下焉能不知漕運之重?留我在京,便是請漕台出手而已!”

範元柱此時還在路上,他不知道自己還沒開始在淮安啟動“上下打點”的準備工作時就有了新任務。

在漕河一切為漕糧船隊讓行的這個時節要備上三十萬石糧,還是新糧,這似乎是個難以完成的任務。

但北京的王珣已經收到了從寶和六店那邊傳來的皇帝口諭。

“陛下口諭:漕河事,文臣欲總督管之,則必定計陷漕軍。朕與大司馬早已議過,漕糧不容有失……”

有田樂這種轉任各地又明實務的人,有三個已經各打算盤但必須真正明哲保身的內閣大臣,那麼對漕運諸事的長遠計劃已經可以先埋個伏筆。

王珣聽完口諭之後就說道:“煩請回稟:保新建伯無有大過,臣能想到辦法。漕糧北運之際,本就是江南新糧往市諸邊之時,臣等原本就是大買家,陛下勿憂!”

提督寶和六店的是王安,在宮正司六尚局那邊繼續主持選秀的他得報之後就到了乾清宮呈稟。

朱常洛聽完隻是點了點頭,繼續看著萬曆二十年八月的奏疏。

這個月,漕運總兵官懷寧侯病退,朱翊鈞想讓當時的魏國公徐維誌去任漕運總兵官,言官郝世科彈劾,最終阻止了朱翊鈞的這個想法,換成了王承勳接任。

這個月的奏疏裡有件有趣的事情:

當時的總理河道衙門舒應龍、總督漕運陳於陛、南直隸巡按禦史彭應參等人一起題奏漕河清口一帶淤積,今年又多雨,河水倒灌到上遊,恐怕會危及在泗州的朱明祖陵。要清沙、分流,總共要三十六萬餘兩銀子,一年足可完工。

而後月底時,彭應參又說:水位退了二尺七寸,今年祖陵大概不會有事,河工可以暫停,馬上就要到來的漕糧啟運要緊。

於是暫停了。

朱常洛感興趣起來:那麼這三十六萬多兩銀子是不是已經撥下去了?後麵暫停的河工有沒有啟動呢?

這就是翻舊賬的好處了。

一條漕河是個吞金噬銀的無底洞。

攤開來看,平均每年花在維護河道通航上的費用要五六十萬兩。若遇到治河、治淮這種大工程,那便是一次性數以百萬計的開支。

每年造船修船要二十餘萬兩。

每年要按名冊支付十二餘萬漕軍的俸糧、運糧行銀總計過百萬兩,這是分攤在地方。

每年要修建、維護漕軍過程中的倉、閘、關等官方設施,這筆費用其實過兩百萬兩,分攤在沿河地方。

而維持漕河河道的勞力消耗,因為大多是地方徭役,根本沒計算進來,也無法真實計算。

所得隻是一百萬兩金花銀、二十一萬多石白糧、四百萬石漕糧、七大鈔關加起來三五十萬兩稅銀罷了。

但這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真的隻能產生這麼點效益嗎?

不,看看淮安、臨清、揚州這些沿河城市,流動人口已經直逼百萬。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大明這條河,到底是為誰修的、為誰維護的?

(本章完)

39288754。。

冬三十娘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筆趣789】?xiaoshubao.net,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哦,期待精彩繼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