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最重要的當然是兵權
關於從中央到地方的衙署配置和職權劃分,朱常洛心裡有著遠比他們更清晰、認識更深刻的方案。
隻不過考慮到如今的信息來往速度和各方麵的水平,必定要有調整、有取舍,也需要循序漸進。
但眼前這第一步,到了乾清宮的各部衙首官們驚聞這官場大地震之後,率先感受到的是皇帝的胸有成竹。
太多的細節問題他都能一一作答,這一點就連申時行、王錫爵和田樂等人都不免側目。
這絕非一日之功,也絕非一個長於深宮的年輕皇帝能想到的深度和細處。
比如官員告身製度,原先隻是一張官員出身的文書,但現在又與各種頒賞的誥敕文書及考察結果等相結合,進賢院內將專設官檔庫。每一個官員從授官開始得到的每一項獎懲和謫遷細節,都會有一份經常更新的檔案在。
這自然會成為一項選拔的依據。
再比如為什麼五品以上京官、四品以上地方官原則上都必須先到翰林院下的通證學院進修?
一方麵禦書房將開始著手建立一個龐大的地方誌書庫,另一方麵也會延請許多在京衙門及地方致仕老臣為講官,這些新官進修期間能夠先熟悉一下自己將要任職的地方或衙門詳情。
但考選能不能合格,卻主要是看他們能不能領會認同朝廷的大政方針。到了禦前進修,若將來赴任之後還能在任職細節上走歪,那麼問題就顯得更大了。
這一次的商議自然不是一天能搞定的。
要重新劃分中樞的利益格局,第一步又要確定那“五相”的人選,這樣才能夠有人牽頭來開始商議。
具體的劃分也不必先分定了就不改,皇帝明言將來自有調整過程。
眾人以為這五相自該推選一下,但朱常洛卻又直接說了:“召浙江紹興府山陰朱賡朱少欽為禦書房中極大學士,召河南歸德府虞城沈鯉沈仲化為鑒察院謹身大學士,擢兵部尚書田樂田希智為樞密院武英大學士,召四川重慶府巴縣蹇達蹇汝上補兵部尚書。”
這一下子,朱國祚和很多人都心中一涼。
不過隨後他們想著這些人的資質和年齡,又心有所悟。
都是老臣,顯然是既給他們一個作為過渡期鼎定新格局的功臣的機會,也是告訴天下:皇帝不排斥從如今在野的人裡選賢任能。
而他們年紀都大了,目前在朝的第二梯隊們還有時間。他們的機會留在後麵,那麼必須先好好適應新秩序、做出皇帝認可的功績,將來才有希望直接成為有實名相職的五相之一。
議定至此,朱常洛則拋出了下一個方案。
“三殿那一片,將來終究是要重建的。”朱常洛看向了賀盛瑞,“台基仍在,但三殿之外,皇極殿周圍罩房,文樓武樓,這外朝格局都可因之重新考慮了。朕的主旨明白,午門以內,武英殿、文華殿以南,建極殿以南,都辟為外朝。自西華門經武英殿過武樓而至隆宗門、乾清門、景運門、文樓、過文華殿而至徵音門、東華門,如何再辟宮牆內外分明,工部拿方略。”…。。
賀盛瑞咋舌不已,這又是多大的工程?
說穿了,皇帝的安全當然也相當重要。這就相當於在外朝、後宮之間又辟出一道宮牆,外朝就相當於一個大的“甕城”。
當然了,已經有一道厚實的宮牆,這道宮牆倒不必特彆誇張,隻用略寬、便於巡衛守好後宮宮禁即可。
難道需要過於擔心入外朝的文臣們搞出什麼事?午門和東華門、西華門一關,就是甕中捉鱉。
人人都想著皇帝現在有個勇衛營私兵。
“如此一來,皇城之內,午門內外,君臣相濟相成。紫禁城辟出一個真正的外朝,一房五院都入午門辦事。”朱常洛看著他們,“要見到那景象,財計方麵便要先準備妥當。卿等以為如何?”
大家都聽明白了:落腳點仍然是如今要推行的新政。
皇帝已經擺明了給大家一個天花板更高的未來,但想要真正走到這個未來,就需要天下官員上下一心為這個未來而努力。
努力收上稅來,既保證添官加俸後自己的待遇,也保證皇帝能夠把他的紫禁城真正割出一小塊來,從象征意義和實際地位上就與群臣共治天下。
朱常洛聽著他們俯首稱是,知道朝堂的注意力就此要真正轉移到將來了。
眼前這點新黨、舊黨之爭,在朝堂格局如此大的變動麵前已經微不足道。
皇帝當然不算退讓,他的意誌既能夠通過互相鉗製的五相先行確定,又能夠延伸到中樞和地方的具體個人。
所以這反而是要更高效地集中大明的財富,更加明確地把官和紳分離。
不入朝為官,就隻是一個在享受優待的同時也必須承擔責任的民。
入朝為官,就投身進了一個更精密的係統。往上走的路徑更多,對下有來自皇權的堅決維護,對上也有密奏和每一次進修接觸皇帝的機會,天花板更突破了兩百年來的祖製。
太祖是怎麼想的群臣不管,群臣隻知道皇帝肯讓出這樣一些象征和名位,決心真的很大。
人人都能想象到這五相有名有實之後,曆經多年會是什麼樣的格局:如果皇帝的才乾不夠,那麼不見得還能穩穩駕馭住這種格局。
而後開始依次舉行的,是進賢院、施政院、樞密院的內部會議。
進賢院、施政院那邊的都相對簡單,就目前而言變動不大。
但樞密院不同。
朱常洛移駕武英殿,在那裡,除了田樂和李成梁,兵部侍郎、五府都督和部分勳臣也奉旨到了。
田樂此時才說出自己心底裡的一些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