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舉大事
吏部尚書定下了讓陳薦來做,詔令去雲南、陳薦再抵京,期間足足要有數月了。
已經辭位的,還能視事的繼續發光發熱一陣,確實精力不濟的,或由佐官暫署,或指代了人兼理。
這其中,朱賡的身體最不好。
雖然答應了再堅持堅持,但見到沈鯉被成功挽留而且煥發出一種新氣度、吏部事改由吏部左侍郎暫署之後,他拜請先回鄉。
這回皇帝也直接允了。
總領中書大臣幾年間無功無過,唯一建樹隻怕是《學用》朝報的穩定刊行,但那也談不上是他的直接功勞。
這書相由誰暫署?
答案是:李廷機。
左都禦史暫署總領中書大臣,雲南巡撫升任吏部尚書。鑒察院雖然被剝奪了十三道監察禦史們參與二品以上大員廷推的權力,但幾乎已經是定下來了的兩個人都出身鑒察院,朝堂變動耐人尋味。
但陳薦還沒來,朝堂上要暫時安靜下來了。
葉向高提心吊膽。
不能再暫領吏部事,那麼他就仍然隻是在專管衙門呈上來的題本上票擬意見,而不能直接安排工作。
這當然是皇帝對他的警告。
他其實是有“案底”的人。皇帝一清二楚,泰昌元年劫毀漕糧一事,他也有參與。
雖然那個時候隻是表了表態,但他那時對皇權和國家財計的輕忽是存在的。後來率先跳反提供了線索,如今皇帝更讓他來做這太常宰,當真是給他機會了。
反正有案底,他又上了個奏本請罪。
批複回來了,隻有三行字:談不上有罪。太常宰想做什麼?該做什麼?
第一句話安了他的心,後麵兩句話讓他開始思考。
細思極恐,但既然無罪,就不能說皇帝在猜忌他想培植黨羽做權臣。
於是葉向高很苦惱:進賢院這人事權的尺度到底在哪裡?到底該怎麼做?
皇帝既然有問題,葉向高總要回答的。
四月初一朝會後的燕朝上,五相當中鑒察院兩個人,雖然一個是暫署的。
皇帝安排他去遵化時京城的事,看著沈鯉的神態,葉向高琢磨著是不是再尋什麼由頭與他就在奉天殿內一敘。
那天沈鯉與皇帝單獨呆了那麼久,一定是發生了什麼。
朱常洛把葉向高的神態也看在了眼裡,他默默看著葉向高為難。
沒有人是完美的,朱常洛想用進賢院去解放和統一思想,培育和選拔人才,在如今舊觀念舊學問仍然還很強大的情況下需要一個相對沒那麼有“底線”的人持之以恒去做。
哪怕以媚上的形式去做。
學太嶽的事情做沒做好?學格物論致知論、宣揚聖君新學問的事情做沒做好?
今年會試改動如此之大,葉向高隻惦記著朝堂大換血的那些好位置,反倒沒有在本職上多想想。
現在選用陳薦做吏部尚書,反手一個數月的冷靜期,朱常洛也在看葉向高能不能想明白。…。。
想不明白,就說明他僅有一點小聰明,沒有大智慧,難當大任。
這是沒辦法的事。
在百家苑做了三年學正,如今升任禮部祠祭清吏司郎中的徐光啟還掛著太常學士的銜,但他畢竟還是要再曆練一下資曆。
說到禮部諸司,文教這麼大的事在禮部隻是祠祭清吏司管的其中一樣。
大明的中樞衙署始終還隻是第一步,僅僅設了一房四院,有些部衙增設了一些官位。
但進一步的主管事務劃分,還遠遠沒有開始,因為既需要朱常洛有更高的威望應對大範圍調整改革帶來的動蕩,又需要充足的財政實力支撐改革之後的具體事務推進。
劃分越明確,就意味著專門的衙門越多、京城部衙的權力要調整提高來督促地方施行,就意味著更多的高品官員和更多的專項開支。
當然難了。
四月初二,禦駕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