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大明天子的意誌抵達遼東(1 / 2)

光宗耀明 冬三十娘 3559 字 2個月前

第265章?大明天子的意誌抵達遼東

田樂默默看著期待的皇帝,又看了看老邁的邢階。

生不逢時,隻怕是朝堂一些還有報國之誌的老臣心中最遺憾的一點。

遙想太嶽當年,四十二入閣,再六年為首輔。十年新政,太後信重,先帝敬畏,百官俯首。

太嶽盼不盼輔佐的是一個如今上一樣的皇帝,田樂不好去猜測。但如今皇帝盼朝中多一些太嶽,有能力有抱負有擔當,這是一定的。

隻可惜,萬曆十一年以後慢慢爬上高位、如今在朝中舉足輕重的這一批臣下,大多既無那份銳氣,也習慣了爭權奪利。

田樂自知是不及太嶽公的。不論讓他去哪一院,田樂自信都能辦好。

但是國事千頭萬緒,積弊盤根錯節,皇帝需要的至少是中樞裡有好幾個田樂這樣的人物。

而若當真再能有太嶽公一樣的大才……田樂看著談笑風生的皇帝,心想他恐怕也並不吝於隻設一個真正的宰輔。

可千百年來,又能有幾個聖君、幾個不世賢臣?

所以現在這樣分設諸相,是更合理的。

大好相位虛位以待,皇帝卻仍舊不能等到足夠多的中樞賢臣。

這個局麵總要打破才是。

禦駕緩緩前行。從北京城出發,到順天府最東北角的遵化,要經過通州、三河、薊州。

皇帝安排下來的行程,還要經過馬蘭峪關,看看邊牆,然後再到馬蘭峪關東麵的遵化。

那裡距離邊牆也隻有區區十幾二十裡路了,邊牆和遵化城東的軍工園之間,天樞營正在做著準備。

俞大猷的兒子、靖夷侯俞谘皋奉旨提督天樞營已經五年多。

從泰昌元年京營較技開始籌備這天樞營開始,每年一百精銳編入天樞營,這就已經有六百。

而從錦衣衛、上直衛、腹地諸省的衛所、武舉等多種渠道,這麼多年又陸陸續續補了一些人進來。

泰昌三年京營三路大軍拉練出去,到泰昌四年秋天悉數回來,更是一次性補足了兩個千戶所的兵力到天樞營。

如今,天樞營隻有三千。除了沒動邊軍,當真是集合了京營、親軍和地方衛所當中的大多精銳。

六年多以來,皇帝直接掌握勇衛營、天樞營,樞密院管著京營,這便是朱常洛下一步打開局麵的本錢。

這打開局麵,是物理意義上的打開。

旨意已經傳來,俞谘皋點了自己麾下的兩個遊擊將軍,還有自己直接管著的中軍參將。

左掖、右掖各領兩總,再加上中軍的兩總之一,五個把總也都在。

另一個中軍把總是張神武,他在伴駕而來的路上。

“旨意明白。”俞谘皋看著他們,“除了檢閱天樞營和巡視軍工園,陛下此來還要為後麵外藩朝覲布置安排。”

他指了指身後的輿圖:“地點就在薊州鎮城三屯營北、灤河西麵。解元,你和王名世先去薊州鎮城安排好行殿督造之事,三天後趕回來一同迎駕。”…。。

“末將領命!”

這個解元就叫解元,萬曆十一年的武舉會試第一。現如今,他以衛指揮使武職品銜擔任天樞營左掖遊擊將軍。

而王名世則是先於萬曆二十五年從武舉鄉試中會元,又在萬曆二十六年武舉會試中第一,是大明繼已經去世的尹鳳之後第二個武三元。他之前在錦衣衛做千戶,現在也被調到天樞營,擔任天樞營右掖遊擊將軍。

俞谘皋先行安排了他們兩人去和薊州鎮巡撫、總兵溝通外藩朝覲的禦駕行殿督造事宜,然後才讓其他人先好好整頓營務,準備迎接皇帝檢閱。

這一次,他們要演練軍工園那邊的新火器,還有因之而變的新戰陣。

“你們麾下都是京營精銳。年年抽調編入天樞營,這回不僅陛下要看,樞密使、寧遠侯也會看。”俞谘皋肅然吩咐著,“彆丟份!”

“督帥放心!”

從天樞營的將官配置就能看得出來,他們都是武舉出身。

譬如俞谘皋中軍的另一個把總,也是萬曆二十二年的武舉解元、萬曆二十六年的武舉進士黃朝聘。

大明的武舉考試除了考武藝,另外一個特點就是要考程文。

也就是說能成為武進士的,並不能隻靠武藝。

這當然代表了皇帝對天樞營更高的要求,至少不能像過去的傳統軍隊一樣,而是一定要有更強的學習和接受能力。

俞谘皋雖然沒有武舉出身,但他本來就在備考。蒙俞大猷的恩蔭,他直接承襲了靖夷侯,但這幾年裡,他的本事也得到了麾下將官的認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