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為什麼不能都要
望遠鏡剛剛有,是試製樣品,並且效果還不太好。
但伽利略看過之後確定了,這是真正可用的望遠鏡。雖然尺寸好大,但對焦是準確的。
他就是有點疑惑:“偉大的皇帝陛下,根據您統治下的學者們計算出來的結果,隻有這種材質的透鏡才能打磨得恰好對準焦點嗎?”
通譯有點為難,畢竟涉及到一些專用名詞。
好在朱常洛不賴,旁邊更有徐光啟這樣一個對自然科學也有相當了解的官員。
朱常洛聽完有些無奈:“你說的是為什麼不用玻璃嗎?”
伽利略點了點頭。
玻璃這個稱呼,大明也已經有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記載:玻璃,本作頗黎,頗黎國名也。其瑩如水,其堅如玉,故名水玉。與水精同名。
利瑪竇到大明來,也帶了一些玻璃製品,在他之前就有人帶了玻璃三棱鏡過來,通過折射陽光搞什麼彩虹。
華夏自然很早就有玻璃了,但一方麵是崇尚玉文化,另一方麵陶瓷的工藝水平很高、很夠用,因此集中點的科技樹是彩色琉璃。透明的琉璃當然也有,朱常洛還記得那總被戲稱穿越品的戰國水晶杯。
但要作為望遠鏡的透鏡使用,當然還是透光性更好、更純的玻璃最合適。
其實這個樣品用的就是大明自己燒的透明玻璃。
目前,大明的山東青州府益都縣顏神鎮,就是大明工藝最先進的透明玻璃製造中心。
但應該說那裡是一個大明知名的琉璃燒製中心,紅、黃、藍、綠、白、黑、茶晶、乳白……他們都燒製。
雖然朱常洛有明確要求,如今集中了一批匠人專到北京的琉璃廠來改進工藝,但也許是因為材料和工藝製法的原因,始終還做不好。
朱常洛看著巨大的望遠鏡,心想恐怕是因為透明程度的原因,這玩意顯然是用到更多鏡片以聚焦光線,這才能讓朱常洛於這萬歲山頂就能看見正往奉天殿走過去的朱國祚:這家夥這個時間不呆在禮部處置部務、跑奉天殿去做什麼?
暫不管這個,朱常洛見伽利略點頭,開口說道:“即便沒有用更透光的玻璃,複雜的鏡片組在光學定律的計算下仍然成功實現了看清遠處的功能。接下來,無非是改進而已。”
說罷看著伽利略:“你了解歐羅巴那裡的玻璃製造工藝嗎?”
“當然!為了製造望遠鏡,我一直想得到更純淨更容易打磨精細的玻璃!”
對於不久的後來確實製造出望遠鏡的伽利略來說,這不成問題。
而接下來就是他與朱常洛喊來的大匠的交流時間,聽他們聊著聊著,朱常洛總算是明白了問題的關鍵在哪。
不是大明的爐子溫度不夠高,也不是大明的匠人不聰明,而是……原料上恐怕很不一樣。…。。
堿!
雖然義務教育階段的理科知識忘了不少,尤其是物理化學這些,但朱常洛至少還記得三酸兩堿,記得他們對於工業的巨大意義。
埃及人是用沙子,鹽湖裡的天然堿和石灰等材料來燒製,大明當然不缺沙子、石灰,但鹽湖……離中原腹地可太遠了。
而伽利略提到的,純度更高的玻璃現在都要用草木灰。
徐光啟頓時說道:“取大麥秸一鬥,水浸七日,取出曬乾,搗碎為末……”
他開始說起齊民要術當中的製堿方法,通譯忙得不行。
伽利略聽完,隻見皇帝說了一句話,經過翻譯之後聽到是:“原來一千多年前就總結出來了,隻不過……草木灰太寶貴了,堿也太寶貴了,一直沒辦法用來燒玻璃,是吧?”
……又是一千多年前。
徐光啟點著頭:“誠然。琉璃匠人所製,這毫無顏色的玻璃反倒不討喜,何必要用那麼貴的堿?”
大明的人口多,草木灰肥田都不夠用,城裡掏糞去賣都是一門生意。即便製出來的堿,大部分也是做發麵或是富貴人家用來做清潔用品。京津一帶,如今就用著從張家口那邊“進口”而來的蒙古口堿。
大明是缺這玩意的。
但不是沒有。
隻能說大明確實缺乏去製作透明玻璃的動力和需求:哪怕采光,相對不那麼透明的琉璃或者雲母片、紙窗,也更符合東方人的含蓄、朦朧文化。
“循這方向再去試一試。”朱常洛當即安排了劉若愚,“讓王安告訴昌明號那邊,多買些口堿回來。那個估計也不夠純,想法子再重新熬製提純,燒出更好的玻璃。”
隨後才轉向伽利略,停頓了一下之後說道:“認識和了解世界,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在歐羅巴,教會解釋著天地之間的學問。哥白尼被燒死的事情,朕聽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