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時辰內,此城必破。”
將台上,望著全軍出擊的王子夷烏,孫坡對管叔吾說出自己的判斷。
“孫兄似乎對王子很有信心?”
“我是對吳氏兵道有信心。”孫坡淡然道。
“哈,我倒是忘了,孫兄當年曾化名‘泊隼’,遊學於梁都,並拜入穀洞先生門下,學儘百家兵法。”管叔吾失笑道。
“先生學識浩瀚如海,哪怕僅僅兵家一道,坡亦不敢言儘學!”孫坡仿佛憶起往事,難得語氣慨然,“隻是吳氏兵道畢竟是梁地顯學,我接觸得比較多,故而熟悉罷了。”
“就好比王子夷烏剛剛的那番的慷慨陳詞,並非僅僅是為了激勵士氣,更是為了打出清君側的名號,以全他的‘義兵’之名!”
“師出有名麼……”管叔吾微微點頭。
“然也。”孫坡接著道,“這吳氏兵道,最重治兵之法。凡興兵作戰,須先明確為何而戰,故有義兵,強兵、剛兵、暴兵、逆兵五種分類。”
“禁暴救亂曰‘義’。”
“恃眾以伐曰‘強’。”
“因怒興師曰‘剛’。”
“棄禮貪利曰‘暴’。”
“國亂人疲,舉事動眾曰‘逆’。”
“此五兵者,各有其道,需以不同的方法應對。”
說到這裡,孫坡指著正在攻城的王子夷烏大軍道:“此關守軍鎮守陵寢,抵禦外敵侵略,是名副其實的‘義兵’。”
“義兵講‘禮’,原本王子夷烏以私兵攻占,是棄禮貪利的暴兵行為,不當其道,事倍而功半。”
“可方才他將狸夫人、王子溪濯、卷滂三人說成是禍亂梁國的根源,那他興師除亂,同樣成了禁暴救亂的義兵。”
“以義兵對義兵,王子夷烏兵多,自然會取勝!”
聽完孫坡講解,管叔吾微微頷首道:“如此說來,在梁地作戰,隻要師出有大義之名,不但能聚攏人心,更能在軍爭之中得到實利?難怪此戰孫兄讓王子出戰!”
孫坡對此不置可否,隻是又觀望了一陣,發現守城方漸漸陷入劣勢,已經有攻方的先登之兵在城頭上站穩腳跟,這才沉聲道:“隻是師出有名,也得名符其實。否則一旦‘名’與‘實’不相符,卻要反受其咎!”
說到這裡,他目光下意識轉向管叔吾,發現後者同樣在看著他。
兩人視線相交,目光閃爍,一語不發。
……
“少主,大軍終於攻入主城了!”
西陵之上,王孫幸聽到手下彙報,心中也是暗暗鬆了一口氣。
父親此戰功成,不但意味著距離梁國至尊之位又近了一步,同時也意味著他們這邊的牽製任務順利完成。
按照正常思路,此時他們可以開始有序撤出西陵,將這個麻煩的方相氏交給其他人負責處理。
隻是此戰於他而言,不單單是一次佯攻牽製任務,更是他與田籍的比試。
父親的戰事即將結束,他的卻還沒有。
“那田博聞怎麼樣了?”王孫幸問道。
“正往山下飛遁,估計支撐不住了!”
“好!”聽到這個消息,王孫幸頓時喜上眉梢。
實際上他這邊也快撐不下去了,兩個方陣梁武卒,如今死傷過半,包括兩名秩三遊俠也都掛了彩,若在強撐下去,恐怕會全軍覆沒在此。
於是他對眾人下令道:“我等且戰且退,隻要東陵那邊的方相氏先下的山,按比試規則,勝利就屬於我們!”
……
一刻鐘後,田籍與王孫幸幾乎同時來到東西陵的山腳下。
兩人身後都被各自的方相氏追擊,隻是王孫幸那邊,因為有兩隊梁武卒殘兵阻擋,跑得相對慢一些。
按照此趨勢,應該是東陵的方相氏先到達山下。
不過就在這時候,東陵下方的墨煙,卻倒提著大劍,猛然向田籍的方向衝鋒。
“她是要給田博聞換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