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千舟萬船救誰來(1 / 2)

張母緩緩的坐回椅上,原來那天自己問張巡,輯錄常州忠義之士時,張巡會露出遲疑的表情,是因為張巡早就心懷死誌,可能無法答應自己起義師,報王室的要求了。

她在心中埋怨張巡,那些忠義之士當然會起兵抗元,可若失了張巡這一郡之表,人心如何凝聚呢?

自小來,張巡不拘細行,鄉裡為患。或許這就是張巡覺得自己無才無德,不能統禦眾心,才選擇投水殉國,來激勵全郡軍民的原因。

癡兒啊,何苦來哉。

兩行淚從張母的臉上垂落,整個人仿佛頓住了,不發一言,不置一語。

剛剛還滿麵是淚的張大姐勉強站起來,囑咐家小,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到底什麼情形,再派人去橋下問,把瞧見的人都帶來。

說完這話,大約就是掏空了張大姐所有的氣力。這會兒偌大的張家,就剩下張母,張大姐和大嫂真氏,孤兒寡母。家外呢?是數千家舍土來投的義民,數萬戶仰望張巡的親黨。

自張家到陳渡橋下,數百人敲鑼打鼓,擊醒人眾。前後奔走高呼,張二郎殉國的消息。不少人湧出家門來,詢問這如何不去救呢,才投水,或許還能把人救來。

救?當然要救!

就住在張巡家附近的張喜聽聞消息立刻趕來,組織起上百名張氏的子弟和佃客,挨家挨戶搜索船隻,全部撐到河上去。隻是最近幾天,接連下了好幾場雨,河水暴漲,流速還急。若果說張巡就在原地,還則罷了。若果說衝的快些,並進了運河,一日夜就能衝進江裡。

真要是進了長江,那就再也尋不著啦。

燈籠火把一一點燃,初九搶過一條船來,拽了一個小廝撐杆,對著黑渾的河水再三映照。水色渾濁,沾染泥沙,又有遊魚和船隻的擾動,這水就是半米也望不清楚啊。

急的他在船上連連跺腳,幾乎把船板都踏破。

橋上的張喜到底有幾分算計,命人連鎖小船二三十隻,排作一行,派上幾十人,持長竹竿探水。就算現在降雨水深,河道中央也不過四五米而已。岸邊更是隻有一米兩米的。張巡那麼大一個昂臧的漢子,落在水中,排排探來,林林測去,不可能有所遺漏。

每一裡的河道,都安排幾十條船,務必細細搜索,些許的水麵也不能夠遺漏。四周的河湖港汊,也要派遣小船遊弋,搜索是否有遺漏。

這會兒姚訔、陳炤等人也聞得消息,趕來張家。得知張巡在聽聞趙汝鑒出城迎降之後,便白衣素服投水殉國,各個垂淚,無不掩麵。

古今忠義無雙,首重江左二郎。

合郡的吏民鄉紳,到後半夜,皆已知曉張巡投水殉國的消息,各自呼喊。數萬人沿河舉火搜尋張巡,為了防止張巡的“遺體”被魚蝦啃食,姚訔命人沿河鳴鑼,驚嚇魚群。又命人蒸煮米飯,潑灑進入河中,給魚蝦以食。

沿河三十餘裡,燈火如龍,奔走呼喚之聲不絕於耳。可再是如何找尋,也無法尋得張巡的“遺體”。

縱使四麵皆是呼喚之聲,也無有半分應答。合郡的吏民哀歎,這是老天爺又把他的二郎神君收回天上去了,不教他在庇佑這一方地土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