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千舟萬船救誰來(2 / 2)

韃虜旦夕將至,郡守出城獻降,眾心荒亂如麻,此時堪當一郡之表的張巡又以身殉國。

國家板蕩,勢如累卵,艱危至此,天不佑宋啊。

人,撈了一夜撈不到。城,已經被趙汝鑒拿出去獻了。守,根本沒有兵馬錢糧來守。走,祖父廬墓難道棄而去之。

眾人擁坐在張巡家的花廳內,此時三位主母都被送到後院歇息。沒辦法,隻能把年僅十歲的張楨請了出來,十歲的孩子當然不能理事治政,可是老張家現在就剩下這一個男丁,大小事情總該他知道。

為今之計,應當如何?

首先是應當立刻聯係朝廷,請朝廷派遣兵馬來常州戍守。趙汝鑒手中並沒有什麼兵馬,韃虜的前鋒也才到潤州,還有爭奪的時間。

同時派人去通知溧陽的浙西安撫大使趙淮,請他將之前屯駐在武進和溧陽之間的馬雍一營人馬調來朱夏墅,等待彙合朝廷的大軍。

其次是繼續尋找張巡的“遺體”,張巡到現在落水已經一夜,大約是真的無力回天了。可如此忠義之士,怎麼能夠容得他屍骨無存呢?

無論如何也應當找到張巡的“遺體”,還要向朝廷表奏張巡的事跡,傳揚張巡的義名,用張巡來激勵全郡的吏民,來抵抗馬上飛至的韃虜。

最後就是諸事草就,一旦開戰,什麼準備都沒有。常州不是什麼軍州大鎮,既無駐軍,也無軍械。甚至連存糧都沒有多少,合郡六十萬百姓,一旦兵禍連起,連口飯都難吃上。

這會兒站在張楨身後的張喜突然插了一句話,其實吧……

在此之前,張巡已經囤積了九萬斤鐵料,四百萬支箭杆,十五萬支弩矢,六千領黃麻白甲,五千付銅掩心鏡,一萬頂青毛氈帽。至於什麼草鞋、綁腿、桐油、繩索、蠟杆、長棒……更是應有儘有,足以武裝起兩三萬大軍。

什麼?

在廳內的眾人全然是不可思議,幾乎難以置信。張巡難道早就預料到會有這一天?所以提前進行了萬番的準備,以協助眾人?

被眾人問及的張喜也不好說,因為張巡當初隻是讓他暗中準備而已。不僅如此,還有數百條大小船隻,以及四十五萬斛糧食。

除此之外,之前鄂州之戰時,潰敗來常州的四五千軍兵,也被張巡暗自接收了下來,現在正在棲鸞鄉中屯駐。

常州不是沒有兵將的,有四千多官軍,還是十萬人中萬死求生出來的四千多官軍。隻不過他們的中高階將校都被抽走了,跟著張世傑、王安節等人赴行在勤王。

話聽在姚訔等人的耳中,每一句都可以明明白白的聽懂,卻又似乎難以理解。

“我不如賢叔父張爾行多矣。”姚訔起身向張楨躬身行禮。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