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邊哼著歌,邊搓著棉條,好不熱鬨。
到午時該用飯了,宋芫用芋頭蒸了一鍋雜糧飯,又炒了幾個簡單的小菜。
“嬸子們,先彆忙了,快來吃飯!”宋芫招呼著大家。
鄭氏這是第一次來宋家幫忙,看到那一鍋雜糧飯都驚訝了一下,這飯都是實打實的,不像彆家摳摳搜搜,隻拿些清湯寡水來應付。
坐下後,大家紛紛拿起碗筷開始吃飯。
旁邊的牛嬸招呼鄭氏:“荷花娘,你多吃點,下午還有的忙不吃飽了,可沒力氣乾活。”
鄭氏應道:“哎,嬸子,我知道,您也多吃點。”
宋芫沒有跟她們坐同一桌,在座的幾個嬸子也都放開了吃。
邊吃還邊嘮著家常。
“你們是不知道,我那小姑子昨兒又回來打秋風了,進門就哭哭啼啼,說她男人賭錢輸光了家當,孩子連口飽飯都吃不上。”
“我婆婆也是個耳根子軟的,二話不說就把家裡僅剩的米糧都給了她,我家孩子都跟著要餓肚子了。”
“我跟婆婆說咱們也得顧著自個兒,婆婆還怪我心狠,說那是她親閨女,總不能見死不救。”李嬸憤憤不平地抱怨著。
“這年頭誰家都不容易,哪有那麼多餘糧去救濟彆人。你那婆婆也是糊塗,不為自家兒孫著想。”牛嬸接話道。
“誰說不是呢,可我又能怎麼辦,總不能跟婆婆吵翻了天。”李嬸無奈地歎了口氣。
鄭氏有一搭沒一搭地應和著,在座的所有人中,也就鄭氏和牛嬸家境還算殷實些。
其它幾位嬸子家裡可以說是一貧如洗。
李嬸家裡孩子多,張嘴吃飯的人多,可勞動力少,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身上的衣服補丁疊著補丁,洗得都發白了。
這時梁嬸開口道:“家家都有難念的經,可日子還得過下去不是?咱們呐,隻能多往好處想,興許慢慢就都順當了。”
說話的這位梁嬸,丈夫常年臥病在床,今年地裡收成又不好,日子過得十分艱難。
每次宋芫讓牛嬸幫忙招呼人來家裡乾活,牛嬸都隻挑那些家裡確實困難、急需掙點小錢貼補家用的那些人。
宋芫自然知曉牛嬸的用心,所以每次給嬸子們的工錢也從不吝嗇。
他現在手頭寬裕,也不在乎請人乾活多花幾個錢。
能請人乾的活兒,他都儘量請人來做,一方麵是為了讓自己輕鬆些,另一方麵也是想給村裡的窮苦人家一些掙錢的機會。
不然全村人都窮得吃野菜啃樹根,就他家大魚大肉、錦衣繡襖,那可不得招人嫉妒。
尤其將來十幾年裡,大晉到處都不太平,戰亂頻繁。
宋芫深知,在這樣的亂世中,若想自保,光靠自己一家獨富是不行的。
唯有讓整個村子都能有一定的抵禦風險的能力,大家才能相互扶持著活下去。
所以宋芫開始盤算著如何幫助村裡發展更多的產業,不能僅僅依靠榨油坊這一項。
而棉花和紡織業,便是一個很好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