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算了,二百塊買下這幅航海圖,對王朗來說也不算吃虧。
付錢後,王朗拿著航海圖離開了攤位,走進人群後才慢慢打開細看。
這幅航海圖畫得相當粗糙,但王朗還是勉強辨認出它描繪的是北大西洋以及部分美利堅、加拿大東岸近海的海域。格陵蘭島、冰島以及加拿大東岸的紐芬蘭島都依稀可辨。
最吸引王朗注意的是圖上標注的幾個清晰地點和一條中斷的航線。這張地圖上標注的地點寥寥無幾,除了格陵蘭島、紐芬蘭島外,就隻有波士頓和紐約兩地。
甚至連冰島都隻是以島嶼形狀呈現,並未特彆標注。而波士頓和紐約作為美利堅曆史悠久的城市,出現在這張1733年的手繪航海圖上並不奇怪。
在十七世紀,紐約與波士頓無疑成為了北美洲東海岸的樞紐港口,眾多往返於歐洲和北美的商船紛紛選擇在這兩座城市靠岸。
正因如此,這張珍貴的手繪航海圖上,清晰地描繪了數條從歐洲通往北美的繁忙航線。
此外,圖上還展示了從紐約和波士頓出發,向南延展的航線,這些路線顯然是指向加勒比海地區的。
更引人注目的是,另有幾條航線自這兩大港口向北延伸,它們緊貼著北美洲的東海岸,穿越愛德華王子島、紐芬蘭島,繼而折向東方,橫跨浩瀚的北大西洋,最終抵達歐洲。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北大西洋航線。
事實上,到了十八世紀,北大西洋航線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
儘管北大西洋海域內風浪洶湧,但它卻是連接歐洲與北美之間最短的路徑。
因此,在十八九世紀,眾多航行於歐洲與北美之間的船隻都選擇了這條航線。
例如,廣為人知的泰坦尼克號,在其悲壯的首航中,便是選擇了這條北大西洋航線。
不幸的是,這艘巨輪在途中遭遇了冰山,最終沉沒在北大西洋深達四千多米的海底。
在這張航海圖上,大多數航線都顯得合乎邏輯,唯獨有一條引起了王朗的特彆注意。
這條航線從波士頓起程,一路向北,在抵達紐芬蘭島後,並未如常向東轉彎,而是繼續堅定地沿著北美洲的東海岸向北延伸,穿越拉布拉多海和戴維斯海峽,直至航線的儘頭。
令人困惑的是,這條航線在到達戴維斯海峽後突然中斷,其最終目的地成了一個謎。
即使在航海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除了固定的航線和科學考察船之外,鮮有商業船隻願意涉足這條充滿挑戰的北極航線。
更不用說在十七世紀,那個以風帆為動力的年代了。
當時,若在夏季穿越戴維斯海峽或許尚有一線生機,但若是在春秋季節或是嚴冬時節嘗試此航線,那無異於自尋死路。
然而,這張古老的航海圖上為何會出現如此一條不同尋常的航線呢?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和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