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找到了嗎。”
“嗯,應該是,我們對比了很久,跟資料上的一樣。”
“但是地方有點特殊,旁邊就是政府單位,挖掘起來比較困難,後麵的保養運輸工作也是個大問題。”
“時間緊迫,咱們先挖出來再說吧,一時半會也送不過去。”
……...........
楊軍看著禮單,這是天宮組織送上來的,為了慶賀楊家的新生代的誕生。總共有12件,如果有人能看到上麵的文字,可能會立馬驚呆。
隻見上麵寫著:
1,戰國和氏璧—傳國玉璽。2,《永樂大典》正本。3,太阿劍。4,九鼎。...............
是的,這就是天宮花費半年時間,從全國各地尋找到的無價之寶,雖然有著楊軍的金手指的支持,但是想把它們找到,已經很困難。
首先,挖掘出來是一回事,如何把它們保護好又是一回事,如果一個不小心,有可能會出現損壞。
目前,這些東西已經被秘密保護起來。隻等他找時間一次性運回山穀。
這其中,最麻煩的就是永樂大典。
因為這是一套將近4億字的天下奇書,是明成祖朱棣的封神之作。
在這裡,先了解一下永樂大典的背景,在儒家的道德體係中,靖南之易就是朱棣一生最大的汙點。於是,朱棣在盛世修書的傳統下,便決心編纂一部前無古人的永樂大典來證明自己。
在了解朱棣的永樂大典之前,你要知道,在沒有互聯網的古代,類書就是人們檢索資料的重要數據庫。所謂類書,就是以類為據,把相關內容彙編在一起,當你查某一個關鍵詞時,就能看到很多關聯性內容。
而有最全百科全書之稱的永樂大典,就是這種類書中的登峰造極之作。比如你在永樂大典中查詢榮這個字,那麼就會看到來自各個典籍與榮相關的內容,不但有格物叢談對芙蓉這一植物的解釋,還有農桑醫藥對芙蓉經濟價值的說明,甚至連王維、柳宗元等詩人關於芙蓉的詩句都能一應俱全。
公元1403年,謝縉出任永樂大典的總編纂。朱棣對此書的要求是,白書記以來,無論是經師子幾百家之言,還是天文地理、陰陽一補、道僧技藝,總之要的就是涵蓋古今,包羅萬象,蘊含一切知識財富。
可讓人啼笑皆非的是,被朱棣寄予厚望的永樂大典,剛開始卻並沒有得到謝晉的重視,因為這位政治敏銳性非常低的大才子一度認為修書不過是永樂大帝的心血來潮之舉,於是僅一年多的時間,謝晉就以初稿文獻交差。
顯然,朱棣對這一版非常不滿意,因為謝晉眼中的知識財富大多都是儒家經典,這與朱棣海納百川的初衷肯定是南轅北轍。失望之餘朱棣決定二字次重修。
這一次,全國總動員,以一支高達2180人的高級知識分子團隊,開始了長達五年之久的二次修書。永樂五年11月,這部大典終於完成。
此書收錄了,上至先秦到明初的各種書籍七八千餘種,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製造、道經、戲曲、工藝、農藝等華夏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