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為十一月初,寒意漸濃,冷風瑟瑟。
林衝見山寨諸事大體已定,趨於安穩,各項工作在各處頭領安排下都在有序進行,總算鬆了口氣,遂架著一輛馬車攜張氏往華陰縣城而去。
一來與張氏散心閒逛,二來將打造完成的一百隻銅鍋帶去縣城,三來留守華陰縣的朱武來信,言說已將華陰縣內情況統計完畢,整個縣城基本為其掌控,張雍已被完全架空,是時候開始華陰縣的開發計劃了。
林衝與張氏駛入城中,但見市井街巷,和平安定,比及一月之前來到這裡時,卻也多了幾分生機。
待入得縣衙,值守差役竟皆認得林衝二人。林衝見這些差役也十分眼熟。
還不待林衝開口詢問,值守差役便一齊拱手高呼:“見過林頭領!”
其中一個機靈些的差役見林衝麵存疑慮,主動開口道:“我等皆是少華山士卒,前次來此皆是跟著朱武頭領,原先也都是這華陰縣人氏。之前縣衙內的差役在上月激戰中大多身亡,剩餘幾人見知縣喪權,便不辭而彆。朱武頭領見無人可用,便著我等在縣衙內聽差。”
這倒不是件壞事,林衝心道。
畢竟上山落草也不是件長遠的事,即便日後自己做大,將他們編入軍伍,說的難聽點,也就是炮灰一枚,能最終斬獲軍功、扶搖直上的永遠隻有那麼一小撮人。
現實就是這麼冰冷而殘酷。
反倒不如在這縣衙之內做個差役來的安逸自在。
朱武在縣衙內聽得手下來報,言說林衝夫婦前來,趕忙到前廳迎接:“哥哥、嫂嫂彆來無恙!想煞小弟也!我已將這華陰縣內土地、住房、商鋪等細細勘察,逐一編造成冊。還請哥哥過目。”
幾人寒暄一番後,朱武將林衝二人請入縣衙,林衝徑直走到堂前案幾上,仔細翻看目錄名冊。
張氏微微含笑立在一旁,靜靜得望著林衝,滿是愛意。
朱武則俯下身來,給林衝一一介紹,道:“我本欲在官府原本名冊的基礎上進行修訂,這樣省時省力,速度也能更快一些。
結果帶著名冊去實地勘驗時,竟發現實際情形與縣衙昔日所統計者相差甚遠。
或有田畝隱匿,或有屋舍錯漏,名字、大小、方位等也大多無法對應。
無奈之下,我隻得帶上外麵那些兄弟重新編纂,再籍著他們發動一些當地鄉民,耗費大半月才編製出這套賬冊。”
林衝又拿起原先官府編纂的賬冊,兩相對比之下,官府所編纂賬冊確實漏洞百出,甚至連文字語句都屢有錯誤。
這張雍果真是昏庸無能,林衝不禁暗中鄙視。
好在這朱武確是精明能乾,不愧號稱是神機軍師,日後或許能有大用。
無論怎麼看,感覺都要遠遠強於水滸原著中的朱武。
良久,林衝看畢,指著商鋪名冊中一處地方朝朱武道:“勞煩賢弟帶我去這裡一觀。”…。。
片刻後,朱武、林衝、張氏三人已站在那處商鋪前。
此鋪麵位置頗佳,正位於華陰縣主街——朱雀大街之中,人流彙聚。
此前乃是一座酒樓,後因華陰縣城疲敝,生意不佳,酒樓老板也隻好閉店回鄉。
周邊鋪麵也大多是關門歇業。
隻有路邊偶然可見零星商販或擺攤叫賣,或遊街串巷,增加了些許人氣。
關於華陰縣的發展方向,林衝心中早有打算。
為了趕上明年智取生辰綱這條水滸主線,今年必須在少華山這裡打下堅實的發展基礎,讓其能夠在自己離開的情況下獨立運轉。
為此,開墾土地和擴充人口自是缺一不可。
但兩縣一山人口皆是不多,每年更是會流出不少。
除芮城縣外,少華、華陰兩地耕地稀缺,糧食全靠外地供應。
官府又無多餘錢財、糧種貸給鄉民開墾新地,因此變成了惡性循環。
所以,林衝打算以發展商業為突破口從而帶動人口回流,進而有足夠的資金和人力去開墾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