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日鐵的背景看似乾淨,其實跟三井物產就是一家人,都是三井財團麾下所掌控的企業。
咱們可以捋一捋新日鐵和三井之間的關係。三井物產持有新日鐵母公司20%的股權,同時還直接持有5%的新日鐵的股權。
三井物產還是新日鐵最大的代理貿易商,新日鐵35%的鋼鐵都是通過三井物產的手,銷售出去的。
除此之外,新日鐵還持有三井銀行21.7%的股份。
透過這些,就算是個傻子也應該明白,什麼三井物產、什麼新日鐵,這特麼根本就是換了個馬甲的一家人嘛。
然後嘛,三井財團通過關係網運作,於柒捌年成功讓新日鐵三一株式會社,跟滬鋼進行了合作,達成了實質性的建設協議。
同時,三井財團旗下的東芝和石川島播磨重工兩家公司,與新日鐵合作,將會為滬鋼提供全套的設備和成熟的技術。
這樣的合作,至少從表麵上來看,是一個雙贏的、皆大歡喜的局麵。
我方出地方、出資金,對方出設備、出技術,這種合作方式,看上去很完美,對雙方都有利。
但事情真的會這麼簡單嗎?要是倭國的企業,或者說三井有這麼的好心,那當時就不用因為助紂為虐,被勒令解散了。
當滬鋼建設完成之後,事情就開始慢慢的變味,或者說,他們開始一步步的為我方挖坑了。
於是,詭異的一幕,開始出現了。
滬鋼剛剛投產,就遇到了麻煩。那些嬌貴的倭國煉鋼設備,竟然消化不了國產的鐵礦石,必須要用進口的鐵礦石、礦砂才行。
買就買吧,反正這會兒的鐵礦石也便宜的很,甚至比國內生產的鐵礦石還要便宜。
但問題是國際上的鐵礦資源,和那三家鐵礦石巨頭,都與三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就很耐人尋味了。
從六七十年代開始,三井就四處出擊,收購了巴西和鬨大利亞大量的礦山。
然後三井又跟淡水河穀、力拓、必和必拓,這三家鐵礦石巨頭,達成了一個協議,製定了一個鐵礦石的長期協議定價機製。
一開始,這個長期協議定價的期限是十五到二十年。因此,作為當時全球最大的鐵礦石買家的倭國,拿到的鐵礦石價格是非常低的。
為了能獲得一個穩定的、源源不斷的鐵礦石供應來源,僅作為一個消費者,那可不是倭國的作風。
三井物產作為倭國行業的代表,經過與三大鐵礦巨頭談判後,最終成為了三家巨頭企業的股東。
三井物產,收購了淡水河穀母公司15%的股份。而淡水河穀的另外兩個股東,一個是巴西養老基金,一個是巴西發展銀行,就是兩個鋼鐵行業的門外漢。
理所當然的,第三大股東三井物產,就成為了淡水河穀實際上的決策者和經營者。
而作為擁有者的那兩個大股東,就隻需要躺著拿分紅就好了,並不參與公司實際的經營活動。
在鬨大利亞,三井和力拓共同擁有兩座大型礦山,和必和必拓共同擁有五座大型礦山。
三井在海外每年可開采的鐵礦石權益,就達到了四千萬噸,所以,三井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四大鐵礦巨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