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趙生的決策(2 / 2)

趙生嗶哩嗶哩說了許多,兩位趙姓權威人士是一句也沒聽懂。

最後趙常晟說道:“這麼多年來,老人都說秋天的秸稈在田地裡焚燒第二年能豐收,結果,我們趙縣每年的產量還是這麼少。”

“這也不完全是燒秸稈所致,但在田地裡燒秸稈是最愚蠢的辦法,燒秸稈主要是獲得鉀肥和氮肥,這就需要一種複雜的燃燒技術,如此燒出來的肥料方能產生有效的氮肥。”

趙生見兩人依舊迷惑,端起茶杯:“先喝口茶,做農業有句話,農業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肥料的好壞決定了農業的發展。

比如我們的土壤,一點銨鹽的過剩,如果我們種的是大豆、花生、稻黍等作物,裡麵都會有毒物,隻是暫時吃不死人。”

趙廣義終於忍不住問道:“皇宮裡吃的東西,是不是都是好品種。”

趙生惡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然後輕聲說道:“東西長出來都差不多,唯有種植之時你才知曉,我這話,如果土地裡種過有毒的雜草,三年內種出來的糧食都有毒,你能看得出來嗎?”

趙常晟聞言笑道:“我聽聞,吃藥的人尿都能澆死花草,不知是不是真的。”

“這就是一個比喻,經常吃藥的人,他們的糞便多少含有毒物。”

趙生這句話算是徹底結束了今天的議題,那便是按照趙生的意思,全縣開始種植大豆。

而後,趙生要發展第二、第三經濟,用大豆去周邊的縣換取糧食,或者可以技術承包,也就是以前二百斤的田畝,按照趙縣方法種植,多出來的糧食歸趙縣所有。

此事在趙縣傳開了,周邊縣的百姓炸鍋了,懶漢們不樂意了。

“我們在地裡燒了這麼多年,為何現在說不能在地裡燒了。”

一個路過的農夫對著懶漢說:“我們家的秸稈都不夠用,你們這些人直接在地裡燒了,也不知可惜。”

在古代,誰要是在地裡燒秸稈,這種人就是懶漢,而且還是對莊稼的大不敬。秸稈在古代對百姓家太重要了,哪怕是冬季作為飼料,要不然以前家裡的大鍘刀,難道是鍘人用的嗎?

所以後麵一些不懂的人,張嘴就說火燒秸稈在田裡,已經幾千年了,說這話的人基本上都是無知,或者受敵特分子的派遣。

趙生可不去想那麼多,他現在做他的蛋白肉、豆腐、豆芽這些食物,向周邊四鄰的地方銷售,而且都是他們石崗村的人在進行。

石崗村現在越來越多的流民過來,但是能將哪些食物拿出去賣的,也隻能是趙有福做主,得了銀錢,村裡還會扣下一點,作為以後村裡的公積金。

古代公積金和現代的還不一樣,叫法也五花八門,比如“公費”“公錢”“義錢”“社錢”等。但真的有叫公積金的。

時人記:公集錢“正賜錢不多,而著令許收遺利,以此州郡得以自恣。若帥憲等司,則又有撫養、備邊等庫,開抵當、賣熟藥,無所不為,其實以助公使耳。”

這就說明,很早人們對備用的金錢就有了初步的認識,而且以前鄉村也有這筆錢,專門是給老弱病殘的人家使用的,

隻是這樣的優良品德,被後人遺忘,動不動就向公家伸手,被人戲稱胡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