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生所需的菾菜,即後世的甜菜,其根莖應如蘿卜般粗大,如此根莖才是製糖的上佳原料,而上麵的葉子不但味道帶有少許腥味,且在鹽堿地裡生長還會發苦。
因運來的是種苗,看上去很像菠菜根、蘿卜苗,趙生也無法確定這東西種出來是否有用。
所以趙家莊的村長到來後,他便將風險告知了這些人,反正到時候有了好處,彆讓人摘了果實就行。
甜菜因傳過來後大多依靠栽種,無人懂得收集菜種,這讓趙生頗為頭疼,於是得找個人來完成這光榮的任務。
趙有福擔任村長後,再加上如今的石崗村幾乎種植的都是黃豆,並且都是為趙生進行開荒種植。
當下這甜菜的任務自然就交給了他。分給趙家莊一車甜菜種苗,要求存活率達到一半以上,可這幾個季節誰敢說能種得活?
這便是這個時代的弊端,他們所種的這種菾菜並非南方的甜菜,雖名稱相近,而北方的菾菜喜溫卻更喜在嚴寒季節生長。
此次趙生采購的甜菜便是如此,十天後,按照趙生的方法,晚上均覆蓋稻草保溫,白天皆在陽光下照曬。
就這般精心照料了十天,基本上石崗村的甜菜存活率達八成以上,而趙家村的存活率僅有四成。
趙常晟得知此事後,將村子裡的那些人狠狠罵了一頓,更為嚴重的是,石崗村的甜菜三個月後,長勢也與趙家莊的不同。畢竟石崗村選用了複合肥,趙家莊卻未采用。
趙縣的變化自三皇子趙暉進京向老皇帝趙珩槺稟報後,他也派出暗諜司的人去秘密查訪,結論與趙暉的相差無幾。
趙縣趙家和皇城趙家同屬一脈,但皇城趙家的起兵與豫州相關,他們便將龍興之地定在了豫州,所以即便趙縣出現了好的跡象,也僅是民生發生了改變。這對當政的皇帝而言,實乃一件好事。
“陛下,趙縣的縣令趙廣義乃是豫州的族人,如此大功是否應予以提拔。”
說話的是三皇子趙暉,而趙偉聽這話總覺得話中有話,於是站出來反對道:“父皇,趙廣義做了這麼多年縣令,趙縣治理得也就一般,若不是趙縣的趙氏出力,恐怕……”
趙偉的話不言而喻,這就是不想讓其他人拉攏任何一個朝臣,因為他要將這些人掌控在自己手中。
“那依皇兒之意該當如何?”趙珩槺顯然覺得這個老二有些過分,但也不能說毫無道理。
“反觀邯鄲氏趙縣一脈對此次蝗災等災情有功,我覺得賜一個匾額,已很好地彰顯皇帝對百姓的恩德,何必讓一個庸官上位。”
左丞相韋榮此時進言道:“陛下,目前國庫空虛,官職也都齊備,此時提升一個沒多大作為的縣令,老臣認為實無必要。”
說罷抬眼窺視了一眼皇帝,見無變化,便繼續道:“趙縣屬於邯鄲氏的一支,與豫州同氣連枝,二殿下的建議,老臣以為甚好。”
趙偉見自己的舅舅如此給力,投去一個讚許的眼神,後麵附庸的黨羽也站出來附和道:“微臣讚成韋丞相的進言!”“老臣附和韋丞相。”“微臣以為韋丞相所言極是……”
馬屁如不要錢般劈裡啪啦地在朝堂上響起,趙珩槺卻聽得越發刺耳,自從大兒子被人誣告後,朝廷上已出現微妙變化。
說得通俗易懂些,便是派係大多傾向了二皇子,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