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說第二幕是故事的主題,複雜的人物關係得到進一步發展,主人公為解決他麵臨的主要問題與困難做鬥爭,在這一階段他會遭遇較大的磨難,且對抗的難度逐漸升級、形勢和情節變得更複雜,直到事情到達極端荒謬、不可逆轉的“不歸點”。
不歸點又是第二幕的落幕,是衝突升級到敵對人物之間的決定對抗不再能避免的時刻。
第三幕便簡單很好,它的目的是解決衝突,可以給故事加上尾聲,幫助觀眾們從電影的咒語中輕鬆解脫,或者放置一個鉤子為第二部做鋪墊。
儘管林無攸使用三幕式,但他也要將利弊講清楚。
“故事並不是隻能以三幕的形容存在,同樣也有獨幕、兩幕等形式,當使用超過三幕的結構時,便削弱了有目的地升級衝突能力,分幕處僅僅成為了敘事高點,而不是貨真價實的升級。”
聽過更詳細的、堪稱“掰開了揉碎了、恨不得掐脖灌”的解釋,傑瑞終於明白這套理論性結構的優勢,簡單易懂可重複性操作。
他甚至馬上便想到了另外種應用方法,用討教的口吻尋求林無攸的意見。
“如果市場上有種題材爆火,我們是否可以用三幕式去拆解影片,並對照著做出差不多類型的影片?”
迅速做出差不多的影片來?”
“可以,但……影片能否爆火肯定靠運氣。”林無攸不推崇這種過度機械性的創作方式。
傑瑞笑了:“我們不求爆火,隻求穩定性的收益。”他開始察覺出這份結構的美妙,“林,太不可思議了,你確實創作出一種截然不同的理論體係,這讓我特彆好奇你是怎麼做到的?你對商業片的了解遠超乎我的想象。”
林無攸但笑不語。
該怎麼告訴對方這都要靠係統呢?
當你每晚都進行“沉浸式訓練”,每晚又都進行不同影片的“沉浸式訓練”,你想不在每日高強度的進組中察覺出這些影片的類似之處都很難。
熟不光能生巧,熟還能生理論。
這也是林無攸偷了個巧,很多後世奠定三幕式研究的書籍和報告此刻都沒有萌芽,甚至有些隻有朦朧的“哦,這幾部影片有點相似”的最基礎印象。
鑒於係統混亂的隨機選片,林無攸被迫接受了很多好萊塢三幕式理論成熟時期的作品,單看這些作品隻會覺得相似,但重複又重複的進組會讓相似變成雷同,又會讓雷同變為“套路性的結構”,再帶著整理好的結構進組……影片從未如此支離破碎失去期待感。
聽完林無攸和傑瑞的對話,迪士尼的三位高層也察覺到這份理論的可利用之處。
隻要這套理論可以完全運行,讓影片質量達到平均線以上,那麼他們便可以批量生產類似的商業片,完成資本最想達到的流水線工程。
這可是自上世紀華爾街強迫好萊塢引進製片人製度後,最有可能實現的突破性創新。
順帶一提,當初引入製片人製度也是為了讓影片如流水線般出產,最初的好萊塢為了抵消掉巨星效應,讓一切成就歸於製片廠,還會取消電影主演的姓名、導演的話語權、編劇的話語權,所有工作人員的討論權,主打“製片人說什麼,你們做什麼,多說個不字,立馬從劇組滾蛋”的獨裁。
眼看話題越跑越偏,萊恩敲了敲桌麵,“篤篤篤”——他吸引來眾人的注意力。
“我想現在大家都認識林無攸導演的能力,我們可以重新談談合同。迪士尼願意花多少錢聘請如此優秀的導演出任《加勒比海盜》的拍攝?”本站域名已經更換為()?。請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