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坨口有一塊巨大的石頭,石高二丈八有餘,周長六丈不止。
相傳古時候,曾有一條孽龍,經常興風作浪,毀壞農田莊稼。
當地百姓人們不得不殺豬宰羊,每年祭祀孽龍。
後來有高人指點,百姓們在巨石上修了一座廟宇,取名“雨壇廟”,把孽龍鎮壓了下去。
有了雨壇廟,當地風調雨順,太平無事,人們便把這塊巨石當作天神朝拜,並稱之為“石觀音”。
聖賢外婆相中了這塊石頭,決定讓聖賢拜石觀音作“乾娘”,他取名“石山”,寓意生命堅如磐石,百年不倒。”
知風聽的目眩神迷,忍不住要去看看“石觀音”。
她笑嗬嗬的說道。“石觀音來曆不凡,聖賢來曆也不凡,兩者相得益彰,絕對值得觀看。”
我帶著知風,沿道路一路前行,去看石觀音的路上,我繪聲繪色的說道。
“聖賢小的時候。和母親走到山間,遇上了一隻大老虎。
老虎盤踞在半山腰間,離他們不過幾十米遠。
據聖賢母親描述,老虎身形碩大,頭大額園,色彩斑斕,虎眼圓瞪,威風凜凜。
當年這裡山中老虎很多,總有傷人的事情發生。當時老虎與聖賢母子對峙。
也需要技巧才能躲避,遇見老虎一是要心不慌,二是要走“彎路”,因為老虎畢竟是老虎,屬於畜牲,沒有人類的智商,隻知道走直路。
母子兩個小心翼翼地繞到樹後,在老虎側麵足足待了一個時辰。
最後老虎沒有招惹他們,於是有人說,聖賢不隻是命大,是帶下來使命來人間的。老虎也通人性,知道這母子不是凡人。”
我說的口乾舌燥,喝了半瓶礦泉水。
知風聽的津津有味,禁不住心生向往。
“青林,這的風水絕佳,不怪能出聖賢。你看,咱們倆一路走來,路上山川錦繡,氣勢磅礴。”
這裡逗留一天,知風興致不減,又去東山書院遊覽一番。
晚上回到酒店,知風和我說道。
“青林,走了一整天,隻覺得累。今天看過聖賢之地,覺得咱們渺小多了。”
我笑道。“師妹,你向來謙虛,不像我總有些不服。今天參觀過後,想起《了凡四訓》。”
知風道。“《了凡四訓》我也是看過的,當初覺得許多事不能理解。如今歲數大了一些,慢慢才有些感悟。
怎麼,青林,你突然間開悟了不成,給我說說。”
我笑著說道。“開悟倒談不上,隻不過有點感想。
當初剛到成都,張家盛就找我,說是發現了什麼蜈蚣地。
那時候年輕,覺得隻要有好條件,一切都不是問題。
後來你是知道的,吳小猛是給人家辦事,那塊蜈蚣地早就被前輩高人鎖死,下了鎖魂釘。
聖賢出,天地必有庇佑。家族五百多年的積累,才促成一個聖賢。
《了凡四訓》說了許多例子,祖輩頭三四代就開始積攢陰德,積累足夠才能福澤一時,很不容易啊,師妹。”
知風說道。“那也得家族有延續,許多人家沒有後人延續香火,有祖墳的問題,更多是陰德不夠,所以斷根的。”
我深有體悟,這次來湘潭,對一些事,一些人有了不同的看法。
知風去睡了,我卻睡不著,倒在沙發上半睡半醒的思考,一會清醒一會迷糊,也不知過了多久,睜眼一看,天都大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