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生根發芽(1 / 2)

空蕩蕩的書房內,胡惟庸閉著眼睛暗暗沉思,尊師讓自己學會忍,學著忍,這也到無不可。

可回想起兒子在城外興修溝渠的淒慘模樣,又如何忍得下去?

自己身為當朝丞相,兒子卻被判了刑,自己卻無能為力,這簡直就是千古奇聞呀。

這些年自己身在朝堂,不知道做了多少功績,然而聖上絲毫沒有放在眼裡,並沒有因此而赦免自己的兒子。

那自己辛辛苦苦的做這些事情又有何意義?

回想起城外修溝渠那地兒,真不是人待的。

破敗的茅草屋旁邊就是吃喝拉撒的地方,各種刺鼻的腥臭味在空中彌漫。居住的地方可以說是四麵透風,如今是夏季到也無所謂,可那蚊蠅卻無處不在。

:“爹,求您帶孩兒走吧,求您了”

當時兒子哭天喊地的請求自己帶他離開,可自己如何帶他離開?

如果不是他口無遮攔的說出那番話,又何必受那樣的苦呢?

儘管話是這樣說的,可到底是自己的兒子,而且是唯一的兒子,自己怎麼能無動於衷呢?

越是想到兒子悲慘的樣子,就越是恨,仇恨就像是一顆種子在胡惟庸心裡生根發芽。

蝗蟲的收購最終還是因為蝗蟲的滅絕而終止了,朱元璋,太子朱標,朝廷上下包括地方官吏都是神采飛揚,百姓們雖然損失了一些莊稼,但是又通過捕捉蝗蟲賺到了錢,所以也是欣喜不已。

奉天殿內,太子朱標侃侃而談:“這次蝗蟲之災前後不過半個月的時間就結束了,根據各地官府報來的損失,較往年大幅度下滑,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損失,百姓們損失的那麼點莊稼,又通過捕捉蝗蟲賺到了錢,對比下,有些百姓甚至靠捕捉蝗蟲賺到了錢。”

朱標繼續說道:“結合曆朝曆代蝗災造成的不可預料的損失,我朝這次處置蝗災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了,也給後世立下標杆。”

朱元璋深以為意,朗聲說道:“太子言之有理,以後但凡是有了蝗災,百姓們也就不怕了,朝堂各部要把這次處置蝗災的措施下發給天下各縣,讓各地官吏務必告知百姓。”

:“諾。”

群臣齊聲應道。

胡惟庸上前一步說道:“秉聖上,這次蝗災降低了百姓的損失,皇孫功不可沒,臣認為理應獎賞。”

右丞相汪廣洋說道:“臣附議。”

工部尚書鄭敏說道:“臣附議。”

常茂也說道:“臣附議。”

太子朱標若有所思地說道:“父皇,英兒尚小,兒臣認為不易賞賜。”

朱元璋思慮道:“太子言之有理,眾臣說的也有理,不過咱思來想去,也不知道該賞賜些什麼,錢財吧,這小子壓根就不缺錢,你們說說賞賜什麼?”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