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守江山難(1 / 2)

:“你說說這是什麼世道,俺明明有手藝,為啥就不能去接雕刻的活兒?”

洪武大帝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反倒是劉伯溫脫口說道:“朝廷的皇冊是為了方便管理天下百姓吧,這樣天下流民就少了。”

劉伯溫說的沒錯,洪武大帝之所以頒布黃冊,就是為了統一管理天下百姓,同時方便管理天下流民。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長期的戰亂造成社會經濟凋敝,土地荒蕪,人口銳減。

洪武大帝建立明朝時,麵臨諸多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若想穩定政權,首先要做的是克服社會危機,發展生產力,以恢複農業生產和恢複經濟。

因為戶籍製度和國家的農業大計、財政收入、人口兵役等直接相關。

因此在洪武元年,洪武大帝就立即提出建立明朝的戶籍製度——戶貼製度。

把人口和土地之間的關係向老百姓明確。人口和土地是農耕社會的根本,戶貼製度從這兩方麵著手。

在人口方麵,洪武大帝一方麵鼓勵生育,另一方麵讓居無定所的流民安居下來。在土地方麵,洪武大帝一方麵鼓勵開墾耕地,另一方麵防止土地兼並。

在洪武大帝的持續推動下,大明的經濟才得到了恢複。

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戶籍製度對朝廷管理天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有它的曆史局限性。

大明朝的百姓牢牢地被控製住了,黃冊和裡甲製鎖住了和人口相關的稅賦,“魚鱗圖冊”則掌握了田地租賦。

這三者構成了一道道鐵索,牢牢地把百姓釘在了土地上,無法動彈,化為穩固的稅基,源源不斷地為朝廷“輸血”。

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它的設計者朱元璋也是這麼想的。但它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是數據造假。這個其實不難想象,因為如此龐大的數據,且關乎每家每戶的稅賦徭役,其中的利害不言自明。

豪紳富戶們可以通過賄賂勾結戶房主事,擅自塗改黃冊,把應服的徭役轉嫁他人,從而使窮人負擔了越來越重的徭役。

於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而土地兼並問題,也是在“兩冊”的編製過程中造假,故意隱匿土地和人口,使得朝廷無法掌握基層真實的情況,進而使這個問題愈演愈烈。

其次是“黃冊”本身帶來的利益壓榨。由於朝廷規定,縣以下地方的“黃冊”建造成本由本級官府負責籌措。

自然地,這筆錢又被攤派到了百姓頭上,而官府正好借此“獅子大開口”,以高於真實成本數倍乃至數十倍的數目向百姓征收,所得的銀兩幾乎儘數落入官員的口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圍繞“黃冊”這一製度形成了一個利益鏈條。其上不僅有底層負責執行的官吏肆無忌憚地舞弊征斂,更有皇帝和大臣貪婪地注視著由此帶來的“額外收入”。

諸多因素交織在一起,從天子到小吏,所有人“心照不宣”地借此斂財,使“黃冊”及其相關製度成了一部“印鈔機”,至於“黃冊”本身的作用,反而沒人在意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