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耕讀傳家(1 / 2)

婦人說道:“孩子們都去河裡摸魚了。”

洪武大帝又問道:“平日裡你是作何營生呀。”

漢子回應道:“種地唄,除了種地俺就沒有其他手藝了。”

洪武大帝又問道:“一家人吃飽喝足應該不成問題吧。”

漢子笑道:“吃飽喝足是沒有問題的,俺現在想攢點錢,讓其中一個孩子去讀書。”

讓孩子去讀書是每一個百姓都希望去做的事情,好像古往今來,大多數百姓都希望孩子出息點,可出息點的辦法,唯有讀書。

讀書似乎是一個出路,是普通百姓改門換庭的唯一出路,科舉製度自唐首創,繁榮於宋,到了如今的大明,更是普通百姓魚躍龍門的唯一出路。

當然讀書比行商做生意要簡單多了,畢竟在封建社會做生意是需要一定的人脈的,比如你要在官府或者是其他地方都有一些人脈關係網。

倘若是沒有人脈,貿然去行商的話,僅僅是過往的那些官吏或者是地方上的豪強都夠你喝一壺的。

洪武大帝雖然是泥腿子出身,但也明白讀書的重要性,也因此建立大明以後,頒布了許多的政策,驅使更多的人去讀書。

劉伯溫捋著胡須說道:“你的想法很好,讀書不僅僅是唯一的出路,將來即便是考不中,也可以在村裡開辦私塾教其他孩子讀書寫字。”

朱標脫口說道:“識得字,學懂書中的道理,的確有諸多好處,不過讀書識字花費真的很多嗎?”

漢子說道:“公子可能不知,俺們村因為人口少點,並沒有私塾,僅有一個老先生認識些字閒餘時,給孩子們教教。如此呢,一個月都需要五斤稻米呢。倘若是鄰村正兒八經的私塾,一個月最少則需要三十斤稻米。”

婦人說道:“俺們現在省吃儉用,就是等明年開春以後,攢下稻米,供孩子讀書呢。”

一個月三十斤稻米,從二月到六月,五個月的時間就需要一百五十斤稻米,這對於一個家庭來說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如此還不算筆墨紙硯等東西。

如此看來讀書還是極其費錢的。

洪武大帝問道:“你們攢了多久了?”

漢子笑道:“今年就是第三年了。”

三年了,還沒攢夠供一個孩子讀書的費用,這讓洪武大帝有些惆悵。

如此看來,百姓的生活還是處於艱難困苦之中呀。

洪武大帝與眾人走訪的時候,此時的朱雄英也與楊榮來到了龍遊寺。

龍遊寺廟依山而造,殿宇廳堂幢幢相銜,亭台樓閣層層相接。慈壽塔聳立於金山之巔,拔地而起,突兀雲天。

從山麓到山頂,一層層殿閣,一座座樓台,將金山密集地包裹起來,山與寺渾然一體。

整個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寺廟,構成一組櫞摩棟接、丹輝碧映的古建築群,形成了一種金碧輝煌“寺裹山”奇特風格。

眾人行至芙蓉樓時,楊榮說道:“唐時,王昌齡一首《芙蓉樓送辛漸》,使得芙蓉樓天下聞名,芙蓉樓因此而成為鎮江的名勝古跡。”

朱雄英隨意坐在石凳上,脫口問道:“一路走來,你也介紹了不少的風景,從中我也發現你的學識不錯,所以有件事情想問你。”

楊榮脫口說道:“賢弟有話儘管提。”

朱雄英緩緩說道:“你既然學識不錯,為何不考取功名呢?”

楊榮笑道:“誰說在下沒有考取功名,目前在下可是福建鄉試第一名舉人呢。”

聽的楊榮這番話,朱雄英驚呼一聲道:“你竟然如此厲害?”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