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富戶,豪門,士族,勳貴等過著錦衣玉食,榮華富貴的生活,可普通的百姓卻度日維艱,往往是吃了這頓,不知下頓在何方。
洪武大帝的戶籍製度規定了,百姓隻能生活在自己戶籍區域內,禁止逃離原住的區域,即便是發生地震,洪災,旱災等自然性災害事件,也不能逃離。
洪武大帝之所以製定這樣的製度,也是因為天下大亂以後,很多地方已經不能住人了。
所以百姓們就開始大範圍的遷移,為的是找到一個可以種地,落腳的地方。
這樣的戶籍製度,也間接導致了那些因發生災害無法活下去的百姓舉旗造反,反正左是死,右也死,索性跟著其他人造反得了,最起碼能有一頓飽飯,死也無所謂了。
這也是洪武時期,天下各地百姓舉旗造反的主要原因所在,當然還有一部分是衙門橫征暴斂的賦稅和勞役所導致的。
這天底下的土地有肥瘠的變化,物產有豐歉的不同,朝廷的賦稅卻全按定額攤派。盈利了,官吏會去盤剝百姓,讓他們超額納稅,歉收了,官吏也會去壓榨百姓,讓他們補足差額。
朝廷已經有統一的夏稅,茶椒仍要納糧,菓絲仍要繳稅。原產地已納過一次稅,運輸經過的每處關津還要再納一次,對百姓的掠奪何其密集。
因為疾病致死或逃亡棄失之類的原因,貧窮之家勞動力不足時常常被迫拋荒。如此,土地上的產出已不如往日,征收聚斂的稅賦卻仍是往日的額度。
裡長胥吏不上報,州縣官府也不管。百姓隻好賣掉田產來補足欠稅,拿錢來補足勞役。田產減少了,但每年的稅額不變,人口減少了,但每年的勞役不變。惡性循環之下百姓越來越慘。
而今,這個問題正在慢慢的改變之中,隻要勞役製度和賦稅製度推廣至天下,那麼造反這種事情,會有極大的改善,百姓繳納的賦稅少了,一家人的生活也會慢慢變好。
然而,想要改善百姓積貧積弱的現象,不得不提高糧食的產量,然而想要提高糧食產量,又要解決種子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慢慢去解決的。
朱雄英忽然想到,倘若大明引進了紅薯,玉米或者是土豆這種東西,那麼百姓食不果腹的現象,是不是就可以得到完美的解決了,最起碼不用再考慮吃了這頓,沒了下頓這種事情。
想清楚這些,朱雄英決定要等待機會,派船隊南下尋找這三樣東西,隻要天下各地都種植了這三樣農作物,那麼大明的百姓不會再忍受饑餓了。
大明朝需要改變的製度還有許多,然而這些事情需要慢慢去改變,也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得了,在大明初期的現在,能管理好天下的,似乎也隻有嚴酷的律法。
翌日清晨,明媚的陽光悄無聲息地灑在地板上,榻上的朱雄英四仰八叉的陷入熟睡之中。
昨夜裡,失眠的朱雄英,也不知道自己是何時才睡著的,以至於到了現在這個時辰依舊熟睡著。
洪武大帝早早起來,倚著窗站立了許久。
揚子江上,揚帆起航的船隻一艘一艘的駛過,洪武大帝卻沒一點點的心思去欣賞如畫一般的景致,茶也喝了幾盅,心中思慮著的依舊是大明王朝的弊端。
昨夜裡大孫用最簡單的方法告知了自己該如何去做,但洪武大帝心中依舊是忐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