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的時候,兩派的鬥爭,或許隻是單純因為出身地域不同,所以彼此之間看著有點不順眼。
但後來隨著曆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矛盾攪了進去,所以就成了一筆誰都說不清楚的爛賬了。
想要真正說清楚這場明初黨爭,還得從當年明朝還沒開國的時候說起。
很多人都知道,洪武大帝出身底層,早年還曾經要過飯。後來在元朝末年的時候,參加了起義軍。而參加起義軍之後,洪武大帝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所以逐漸步步高升,後來就逐漸發展出了自己的嫡係武裝力量。
而等到郭子興死後,洪武大帝也就獨自掌握了這支力量,成了一方之主。同時,在郭子興死後,洪武大帝把之前那些郭子興培養出來的人,逐漸清洗乾淨。在這之後,這支隊伍從上到下,就都成了洪武大帝的人了。
在這個時期,洪武大帝麾下各部之間的矛盾,應該是最小的。當時在洪武大帝的麾下,絕大多數的官員,都是出身淮西地區,和洪武大帝是老鄉。這幫人大多出身不高,都是因為活不下去了,才來投奔起義軍。如今,洪武大帝帶著他們闖出了一番天地,而且還有了一定的地位,這讓很多人都覺得,洪武大帝就是他們的救世主!所以接下來,洪武大帝指向哪裡,他們就打向哪裡,彼此之間特彆團結。
但是接下來,洪武大帝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
這幫出身淮西的老兄弟,打仗或許真的是一把好手,對他也算忠誠。但問題是,這幫人的文化水平,好像都不太高,他們不會管內政,更不會搞文治這一套。這可咋整?作為一方之主,洪武大帝很清楚,治天下遠比打天下更難。指望這幫淮西老哥們,幫他出生入死打江山,這沒問題。可是要想治江山,想要完成那些複雜的腦力工作,這些出身淮西的老兄弟,是萬萬做不到的。既然如此,那就隻能繼續招人了。
在洪武大帝拿下南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根基之後,馬上開始去各地招攬人才。但凡在當地讀書比較多,名聲比較大的,就直接派人花大價錢去請他們過來。如果錢不好使,那就直接動武,反正就算是綁,也得把人給綁來。
就這樣,接下來的幾年裡,以劉伯溫為首的一群讀書人,開始逐漸被洪武大帝網羅到了自己的麾下,開始幫洪武大帝做事了。而隨著這些讀書人的大量加入,原本很棘手的文治問題,暫時也就被解決了。
不過,還沒等洪武大帝開始鬆一口氣,一個新的情況就出現了。
隨著這些讀書人的加入,洪武大帝很快發現,這幫讀書人,和傳統的淮西老兄弟們,關係並不是太好。
經過仔細觀察之後,洪武大帝終於發現了原因。原來,新加入了這幫人,和原來的淮西老兄弟們,根本就不是一種人。
用現代話來說,這兩幫人,根本就是兩個階級。
原本出身淮西地區的那些武將,大多數都是出身底層。他們之前都是因為吃不起飯,家裡實在窮的不行了,所以才會參加起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