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淮西浙黨(2 / 2)

就比如洪武大帝本人,但凡當年有其他選擇,他可能都不會參加起義軍。

而除了這些武將之外,淮西功臣這邊,少數幾個有點能力的文官,水平其實也都一般,家庭情況也一般。就比如最早追隨洪武大帝的文官李善長,雖然後來確實很厲害,但是在追隨洪武大帝之前,他隻能算是一個半吊子的讀書人。他之前參加過元朝的科舉考試,但卻沒拿下任何功名。

如果放到後世來看,這樣的李善長,其實啥也不是。哪怕是和小說裡的那個範進相比,他都差著好幾個段位呢!

再比如,洪武大帝前期最重要的謀士朱升,那位提出“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牛人,他也就隻是一個鄉貢進士而已。

啥叫鄉貢進士呢?按照元朝的製度,所謂鄉貢進士,其實就是通過府這一級的科舉考試,有資格去京城繼續考。但是到了京城之後,壓根就沒考上的這幫人。

所以嚴格來說,朱升其實就是一個落榜生。要是單論學術水平,他大概和後來的那個海瑞差不多。所以,淮西老兄弟這邊,真的是沒啥文化。

少數幾個有點文化的,考試水平也都很一般,而且家裡一般都很窮。要不然的話,他們也不至於來投奔洪武大帝。

反觀人家劉伯溫,或者說後來浙東黨的幾個骨乾,那就不一樣了。

劉伯溫打小就是神童,十二歲就考中了秀才,二十三歲就去北京參加了殿試,而且還直接考中了進士。這樣的劉伯溫,段位大概和明朝後期的那個張居正差不多。

至於浙東黨的其他幾個骨乾,大部分也都是如此。而且,這幫人家裡往往都比較有錢,或者至少餓不著。所以在洪武大帝起兵之初,他們根本不願意來投奔洪武大帝。後來有幾個人,甚至還是洪武大帝半強迫的請來,這才願意幫老朱出謀劃策。

所以,浙東和淮西這兩幫人,不管是出身,還是學識、家世以及個人財富,都完全不同。淮西這幫人,基本上就是底層平民。而浙東這幫人,則可以理解成所謂的“地主階級”。這樣完全不同的兩群人,彼此之間,自然是話不投機半句多。淮西老兄弟這邊,覺得浙東這幫文人酸氣太重,隻會讀幾本破書,根本不會打仗,啥也不是。而浙東這幫人,同樣也瞧不起淮西這幫人。

就這樣,從這時開始,洪武大帝麾下的這些大臣,就分成了淮西和浙東這兩派。彼此之間,誰也看不慣誰。

照理來說,看到了問題的核心之後,洪武大帝接下來就該著手解決問題了。為了維護隊伍的團結,他可以搞一些“結對子”的活動,讓浙東文人教淮西武將讀書,然後讓淮西武將教浙東文人打仗。雙方有了來往跟合作之後,矛盾自然也就會逐漸消失,以後自然就團結了。

但這個想法,其實隻能說是現代人的想法,或者說是朱雄英自己的想法。

對於一個統治者來說,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最好的選擇。最好的選擇是,就讓他們繼續鬥下去就好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