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生鐵、熟鐵、鋼鐵(求票票求訂閱)(1 / 2)

設計好了星形高爐的構造,羅衝分出一隊人開始施工,龐大的高爐就建立在城內的冶煉區,單單是一個高爐的麵積就占據了將近三十平米,而且主爐的高度還很高。

主爐的大小下寬上窄,建立在一個一米二高的青磚平台上,底部直徑一米五,越往上越細,不算基座平台的高度,僅爐子就有五米高,從上到下分為幾段,爐喉,爐身,爐腰,爐腹,爐缸。

爐喉也就是進料口,整個爐子的進料還是從爐頂添加的,這個地方的溫度很低隻有200來度;爐身占據了整個爐子的一般高度,這一節大概有兩米六長短,溫度也是從400度增加到了800度,越往下溫度就越高。

再往下就是爐腰,這一節很短,隻有半米多,但也是整個爐子的一個節點,因為從爐腰往下,爐子的寬度就開始變大了,這一節的溫度也達到了900到1300度。

再下麵就是整個爐子的核心部分,爐腹,爐腹的體積是最大的,寬有一米六左右,比下麵的基座還略寬一點,這一節的高度差不多有一米二,也是整個爐子溫度最高的部位,預計溫度能達到1700度左右,而且爐腹也是和蓄熱室鼓風口連接的地方。

連接的方式也是直接用耐火磚直接砌築出來的通道,雖然跟整個爐子的高度相比看起來有點低,但是根本不用操心裡麵的鐵水會從鼓風口流出去,因為爐腹才是整個爐子溫度最高,也就是鐵礦發生反應的地方,在此之前,這些投進爐內的材料還都是固體形態。

等它們完全反應,到鐵礦融化成鐵水的時候,因為金屬的質量較重的原因,鐵水會自動下降到下麵儲存鐵水的爐缸位置,而那些礦渣和木炭則會變成液態的礦渣漂浮在鐵水的表麵,一起進入爐缸。

最後到了出鐵的時候,由爐子兩側的兩個口子排出成品,左麵最低的口子流出鐵水,右麵略高一些的口子排放液態礦渣,這樣最終得到的就是生鐵鐵水。

生鐵和鋼的強度是沒辦法相比的,但它同樣有自己的特性,生鐵性脆,和高錫青銅一樣,很容易斷裂,但是生鐵卻很適合鑄造東西,比如鐵鍋、鐵盆之類的器皿。

這樣製作的鐵鍋雖然質量不太好,容易被打破,但是卻適合大批量生產,如果用較軟的熟鐵製作鐵鍋,那就隻能敲一個出來了,製作難度和製作時長根本不是一個級彆。

熟鐵的製作說難不難,最早的辦法還是通過反複敲打塊煉生鐵獲得,但是自從西漢時期發明了炒鋼法之後,熟鐵就進入了規模生產階段。

炒鋼法這個技術說起來也是十分坑爹,它的過程就是往鐵水裡加入高品質鐵礦粉,然後經過不停的攪拌,來讓生鐵的鐵水中滲入更多的碳,以此來獲得含碳量較高的鋼材。

但是到底加多少鐵礦粉才能使其變成鋼水,卻沒有具體的比例,如果稍有不慎加的太多了,那麼鐵水就會變成熟鐵鐵水,而不是鋼。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