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百姓雖然沒有分配固定的田地和房產,但是每當有人成家立業的時候,也會在村落的外圍建造新的竹樓生活,私占土地並不受限製。
究其原因,說白了還是人少,雖然他們已經有了將近三萬人,可是和他們占領的麵積相比,荒地仍然有的是,想要建設新的房屋,那就自己找地方建,部落並不會統一建設房屋。
一般百姓想要建房的時候,就會請同村的鄰居幫忙,不過建房的主家也要拿出一些糧食作為報酬,不是很多,但是建房期間管幫工吃飯是肯定的,如果是開墾新的田地,則是在現有的大田周邊自己開墾,需要耕田用的牲畜和金屬農具,則要拿著糧食和政府換購。
也就是說,鑫部落並不收農稅,但是政府卻獨攬牲畜貿易和金屬冶煉,百姓想要獲得肉食,獸皮,金屬製品,隻能用糧食和政府交換,但是你占多少地,種多少糧食政府不管,一般百姓也是能種多少種多少,糧食越多,日子過的越好,就能換更多的東西。
另外關於牲畜方麵,牛馬是政府管控的,民間隻有牛,沒有馬,想要牛那就拿糧食換,而且如果百姓自己養的牛下了小牛犢,也要上交政府,當然政府也會給出相應的補償,總之就是不給你那麼多牲畜就對了。
豬羊可以自己養殖,但是獸皮要上交,這應該就算是養殖稅吧,然後百姓沒有衣服穿,想要獸皮,還要拿豬羊或者糧食和政府換,百姓之間可以允許交換肉食,比如用糧食換肉,但是不允許交換活的牲畜。
這些製度可以說問題很大,但他們還並不是一個國家,原始時代的龐大部落,領導層能夠想到這些主意來控製下麵的族民就已經很優秀了,不過也能從這些製度中看出,鑫部落是一個很重視商業的部落,基本上政府的財政收入全都依靠對外貿易的牛馬來獲得,以及他們自己冶煉的金屬。
就在竹島的西北端,靠近西南海岸的一個村落裡,鑫部落的好幾個長老都正在這裡研製車輛。
不遠處的幾個竹樓下麵,還有婦女和孩子正坐在空地上乾活兒,麵前放著一個竹編的大簸籮,裡麵斜放著一條劈開的竹筒,婦女一手拿竹筒,一手拿著曬乾的玉米往竹筒裡麵的竹節上搓,每搓一次就能搓下不少玉米粒。
旁邊的小孩子也在乾著相同的事情,似乎這就是他們平時的遊戲一般,不過今天卻有個例外,有不少孩子都跑去看那些長老研發車輪去了。
想要造車,那麼最關鍵的一個零件就是車輪了,車輪的製作材料在這個時代,自然是以木頭為好,金屬的太重,陶輪太硬,不耐磨損,而且易碎,木頭自然是上上之選,可是沒有青銅,沒有鐵質工具,拿什麼處理木頭,這不現實啊。
不過這難不倒鑫部落的一眾長老,還有那個曾經聽說過牛車的商隊隊長,短短幾天的時間,他們已經研發出來了兩種車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