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趙漢青,簡單地吃過午飯,路雲章過來告訴周顯庸,目前有兩處門麵適宜開酒樓,問周顯庸有沒有空過去看看。
二人騎馬到了正陽門大街(後來的前門大街),兩處鋪麵距離不到半裡,一大一小。
先到了位於街道偏北邊那套剛建起來時間不長的大鋪麵。接待他們的是個看起來像管家的普通中年男人。
這套房子的鋪麵是座東向西,迎街開正門的上下三層樓,南北長有十二丈,東西深有四丈出頭。
推開前門,一個正堂,占去一樓大半空間,左邊前後各兩根朱紅大立柱,右邊同樣分前後兩根大立柱,四根立柱承重是沒有一點問題的。大廳左右各設有一個大房間,懸掛著幾幅中規中矩的字畫,倒也雅致。正堂靠裡一左一右兩道帶扶手的木樓梯直通樓上。
上麵兩層共有十四間房,第二層八個房間,中間走廊,陽麵四間房,陰麵四間房。第三層同樣格局,隻是分六個房間。
房子是新建不久,還沒有正式租出去過。那位掌櫃的帶著二人來到後院。
周顯庸才發現這個時代的酒樓廚廁不在樓內,而在後院平房,包括一口水井還有灶房。建築上雖然考慮周全,但是設計人性化程度相比二十一世紀,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周顯庸仔細看了前後院停放轎子拴馬的地方,感覺自己有錢的話,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蓋一所更加適合經營飯店的鋪麵,隻是現在也不能太過挑剔。
最讓他不滿意的就是整個三層樓采光很不好,現在正是午後陽光充足的時候,推開每間房的窗戶還能照進陽光,顯得亮堂點,但是關上窗戶,那分割太小的窗欞檔太多,再加上糊窗戶的連紙透光度有限,顯得房間裡昏昧不明,無端一種壓抑之感。
要是有玻璃窗戶就好了。
周顯庸一動念頭,立馬就轉而問路雲章聽沒聽說過玻璃。
路雲章點頭道:“您說的是琉璃燈罩和琉璃擺件兒吧?女眷們特彆喜歡這些亮閃閃的裝飾物,我家裡倒有好幾個這種小玩意兒。侯爺對這個有興趣?”
周顯庸搖頭,指著窗戶道:“我說的是可以做成窗戶的,那種透明的玻璃,把這些糊窗戶的紙全換成透明的玻璃,整個房子就亮堂許多。你沒見過嗎?”他緊接著問:“你在京城地界兒見過這種透明的玻璃沒有?”
路雲章搖頭,忽爾想起來道:
“昔日成祖皇帝修建北京城的時候,曾成立五大廠,其中有個琉璃廠,在西直門那裡,那裡或許有您需要的玻璃,您要去看看嗎?”
周顯庸立即道好,二人和掌櫃的道彆,騎上馬直奔西直門。
待到了地方,周顯庸有些吃驚,他沒想到這個官辦的琉璃廠規模如此之大,產品如此全麵,涵蓋現代幾乎所有的建築琉璃磚瓦和工藝琉璃品。…。。
周顯庸報上名號,立即有個監管太監過來接待他們,帶著他們參觀各個窖爐和產品展覽廳。
各種顏色的建築用琉璃器具,獸頭、螭吻,佛像,供奉器具,枕頭寢具應有儘有,而那些琉璃小擺件藝術品幾乎不遜色現代工藝。隻是透明的玻璃器具幾乎沒有看到。
大概因為玻璃與琉璃製作工藝是不同的,所以,現在的玻璃還沒有大量用於生活。但是從一個負責生產工藝的技術人員嘴裡,周顯庸打聽到有一本書叫《格古要論》,這本書是一個叫曹昭的人寫的,裡麵有提到玻璃的燒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