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一兩天又是休沐日,周顯庸打算等休沐日帶上農桑課的趙漢青去王琳琅送給他的莊子看看,讓趙漢青給規劃一下該從什麼作物開始培植。
周顯庸在文華殿上課,午飯吃的一般是貢米京西稻,聽說就是現在的順義皇莊裡生產的。京西稻米晶瑩剔透,香味濃鬱,嚼起來有韌勁,達官貴人都喜歡吃。但是因為產量所限,推廣種植起來也慢,所以普通老百姓是根本吃不起的。所以,不光增加水稻產量,在口感上改良也是一個方向。
北方人吃麵的時候要比吃米的時候多,而且就抗餓這一方麵來說,白麵確實更好一點,這就是說小麥作為北方主食,提高產量也勢在必行。還有粟米,熬粥缺不了它。這幾樣作物是重中之重,在薯類和玉米沒有引進之前,飽腹全靠它們。關於重點培育什麼作物上,這些都得和趙漢青具體商量著來。
提前一晚約定好王琳琅,由她帶路領著周顯庸和趙漢青去莊子。通知趙漢青的時候,才知道這個來自閩南的文官,壓根不會騎馬。周顯庸有點傻眼,這六七十裡路,不騎馬怎麼走?他不禁又一次對古代這種落後的交通工具撓頭起來。
幸好路雲章家裡有馬車,就借了他家的馬車,趙漢青乘馬車,周顯庸和王琳琅兩人騎馬,起早從家走,趕往順義田莊。
到達順義後,已經是下午未時末。文弱的趙大人已經在路上吐了三回,剩下半條命了,掙得衣領零亂,露出裡麵已經打了補丁的中衣。周顯庸再一次同情明朝的這些官員俸祿之低,曆代未見——堂堂一個七品官,穿衣服居然打補丁,真是讓人同情。
所幸趙大人還算能吃苦,稍微調整一下,到莊頭那裡喝了杯熱茶,歇了幾息,就跟著周顯庸和王琳琅走到田間,仔細察看地形地貌。
莊頭是接近五十歲的莊稼人,小眼睛,厚嘴唇,看起來憨厚,但周顯庸從他不停亂轉的眼珠看出,這家夥也不定老實。
王琳琅未出閣的時候,每年夏天都會隨母親和大嫂及侄兒來田莊裡住幾天,因此見過這王莊頭好多次,隻是關於田莊物產這方麵的事一向是管家和王莊頭交涉,她從未參與過。
這座田莊的四合院中規中矩,土牆,房頂鋪茅草,並未見屬於這個時代奢華的磚瓦結構。隻是牆壁都刷成土黃色,配著紅色邊沿,比起遠處佃農住的低矮茅草屋,已經顯得體麵很多。
農田以平地居多,每隔二十壟便用一行楊樹間隔開,齊整有規劃,看起來莊頭是個要樣子的人。
靠東北邊有一溜差不多十幾畝的坡地田,也不適合種水稻小麥,因為灌溉不太方便,平時便種些芝麻和豆類作物。靠西北邊則是一大片果林,聽說隻種了頻婆果(蘋果)和梨,這片果林將來是大有可為的。…。。
看過一圈田莊後,三人在莊頭陪同下回到莊裡,熱乎乎地喝了莊頭老婆做的湯餅。隨後,三人到了專門為趙漢青準備的過宿房間,關上門後,三人分彆在小馬紮和床上坐下來。
周顯庸率先開口:“漢青兄,這莊子你大體看過了,心裡肯定是有數了,種什麼作物能利益最大化,或者種什麼作物能達到出產糧食最多。
“咱們現在主要得雙向並行:第一解決的是重新育種,提高糧食產量,每畝養活更多人;其二是在現有的土地上進行有效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