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這兩個人中,其中一個叫丁九思。這位丁小哥不過二十歲出頭,人比較跳脫,他爹好不容易托關係讓他進了戶部謀了個檢校的差事,年輕的丁九思成天整理戶部一些資料,故紙堆裡覓出路,他覺得痛苦難捱,乾脆背著父親偷偷辭了職跑到順義玩,偶然看到周顯庸的玻璃實驗室,驚為神物,天天留戀在四周。
三番五次磨著王勇要進實驗室跟他們一起工作,哪怕沒工錢白乾也要進來。他不光對玻璃實驗室有興趣,還對從外麵看到的實驗室器具非常好奇。
但是實驗室跟彆的地方不一樣,沒有周顯庸的命令,誰都不敢輕易放這麼一個人進來。直到有一天,丁九思聽說過來視察工作的侯爺來了,他一路飛奔過來,賴著非要進實驗室工作,還把最近苦苦鑽研的一些關於農業的知識,背給周顯庸顯擺。
周顯庸看他是個靈透又聰穎的孩子,就同意讓他參加進來試試。
還有一個是從應天府過來的農學專家,叫羅元直,都四十開外了,也是純粹的興趣愛好,他這愛好沒有人理解,一個商人家境的子弟,從年輕時候就愛花草樹木,也不娶老婆,也不繼承父親衣缽,父輩兄弟厭棄也毫不在意,一門心思就是鑽研農學,成了十裡八鄉出名的怪人。
羅元直聽從北京回鄉的鄰居說,京城有位蒙古小侯爺,專門喜歡在自己府裡培植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他一路打聽著就過來,奔著找同好的心情來的。
周顯庸和他聊了一會,羅元直雙目放光,簡直把周顯庸奉為神人,周顯庸也從他身上,感受到來自這個時代真正的農學專家,那種專業技能的精微之處。兩人幾乎一拍即合,當即羅元直就加入了團隊。
實驗小組成員由最初的兩個人增加到四個人,思路也大為開闊,再加上周顯庸半瓶子水晃蕩的現代科學知識,什麼對照實驗法之類的,使觀測到的數據更加可靠詳實,他還趁機教給他們用阿拉伯數字做記錄。
總的來說,一年半的時間過去了,周顯庸終於慢慢把團隊引導到正確的路上了,這讓他無比欣慰。
周顯庸在田莊住了一晚,第二天上午趕回侯府,聽姚巒和許闊達說,有日本國來使進京了,住在會同館,今天上午皇上會在武英殿接見使臣。按照慣例,拜見完陛下,這些人的頭領還得專程去拜見太子和諸皇子。
周顯庸對日本國出使的人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跑到天順皇帝那裡請求去會同館見見這幾位日本使臣,征得同意後,他專門帶著兩個護衛,在一位禮部官員陪同下,去見了這幾位日本使臣。
周顯庸在通譯的幫助下,努力學著說了兩天日本話,居然神奇地可以進行半比劃、半意會地交流,這讓日本幾位使臣也很吃驚於他的語言天賦。…。。
他們哪裡知道周顯庸在現代社會,從高中起就沒少看島國片,再加上大學時期班裡有一個日本留學生,因為他人緣好,這個日本同學經常粘著他,通過不同的方式,他還真學了一些基本對話。
隻是古代日本語言和現代日本語言還是有出入,雖然他很努力去學,仍舊隻能聽懂一半。
他了解到這次使團除了船工隨侍,總共來了五十六人,商人有四十三人,正副使臣四人,通譯兩人,兩位留學僧侶,兩位留學學者,醫者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