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修祠堂、重訂族譜,算是近些年來老家的大事兒。
十裡八鄉的族人們紛紛歸來,招呼多年未見的親朋,原本略顯荒涼的村子也變得氣派起來。
雖然都是親戚,但窮富不等,有衣衫襤褸的佃戶,也有凸著大肚子的地主。
周老爹在城裡做事,一家三口體麵光鮮,也被列入有出息的體麵人物。
三叔公從城裡回來後,逢人就說三娃子混得不錯。
再加上這段時間,周老爹四處擺放親戚,送的都是最實在的糧食、布匹和麻油。
也就是鄉裡人沒文化,不然早就給他一個樂善好施的名號了。
出手闊綽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周遊突然發現自己成了周公子了。
原本村裡按輩分,他算是小輩,連光屁股、掛鼻涕的小孩都被他大三輩。
現如今也沒人叫他‘族孫’了,反而客客氣氣的一聲‘周公子’。
有錢真好,親戚都變得熱情多了。
周遊也借口體驗野外風光,經常獨自在外一待就是大半天。
起初爹娘還比較擔心,後來就漸漸習慣了,反正是老家,周圍都是熟人,丟不了。
鄉下環境好,對身體恢複大有裨益,讓孩子走走也好。
估摸著再過幾日,可以順理成章消失一段時間了。
周遊偶爾也掏出樹瘤,細看上麵的紋理,嘗試著用紙墨拓印下來。
樹瘤表麵不規則,和石碑、銅鐘都不一樣,難度很高。
失敗了幾十次,報廢了幾百張好紙才成功了。
還願樹瘤上的印痕,應該是某個帶著弧形的硬物衝撞,周圍呈圓形邊緣。
中心的位置有6個完好的篆文,邊緣一圈的8個字體大都殘缺不全,共有14個篆文。
周遊剛聽了天人九鼎的傳說,卻也沒有異想天開,認為樹瘤的篆文印痕來自那傳說中的寶物。
在他想來,這些篆文的來源,應該是和廟中得到的銅鐘一類的金器。
值得一提,這些篆文都比較古老晦澀,至今還沒有解讀開。
周遊用儘所學,略微了解筆劃最少的一枚,應該是描述聚會的場景。
古代的文字言簡意賅,一個字的信息含量,等同於如今的詞組,甚至是完整的句子,稍微有些偏差,含義就會謬之千裡。
周遊也無法確定,唯有藏好樹瘤和拓本,留待日久慢慢研究。
此為乾娘的饋贈,冥冥中肯定有某種用意。
終於到了族裡聚會的那天。
各家分支的族人們,齊齊聚在祠堂裡,老少皆有。
周遊跟著老爹走進祠堂大門,發現門檻的木頭修朽壞了,磚瓦都被侵蝕的坑坑窪窪。
祠堂門口豎著的石碑早已模糊不清,記載當年蓋這座祠堂的出資人、過程和日期。
周遊撇了撇嘴,用料、筆工和篆刻手法,均不值一提。
祠堂主體透著一股滄桑氣息,在歲月侵蝕下越發老邁,的確需要翻新重建。
從古至今,基建工程都是耗費錢糧的大頭,舉族之力方能辦成。
“都來了,安靜一下,咱們商量正事兒。”
族裡資曆最老的是太公,比周遊高了7個輩分,掰著手指頭都數不清二者的關係。